外地人想搞定贵州先从博物馆开始吧
恐怕没那么容易!
“初到一地,先参观博物馆,然后再去各景点游玩,这样会对民俗民风、史地渊源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游览体验。”
那?
来贵州,一定得去贵州省博物馆!
也许你会问,怎么玩贵州省博物馆?
这也太适合拍照了叭~
去网上搜贵州省博物馆,看到的都是上图中的景色,天呐,真的太美了,而且已经有很多人去拍照打卡了,你第一次来贵州一定要去,
好后悔没有早一点发现这给宝藏。
这是博物馆外面的炫彩外墙,冷与暖的色彩碰撞,粉粉的少女心,拍起照来美得不要不要的。
说走咱就走!出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贵州省博物馆建筑外观,第一眼大气震撼,让人挪不开眼睛,一眼看不够。听说建筑方案采取“菱石虽小,内蕴文化千岛”的设计理念,由六个多边形建筑群簇拥而成。
而且不只是徒有其表哦,大厅以海百合和贵州龙装饰,也极具设计感空间感。
什么?你问海百合是啥?Emm...
往下看,自然会有答案。
进到馆内一层的主题是“民族贵州”,屏幕上是贵州十八个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最有意思的是现场会有贵州方言说“贵州欢迎你”,并且讲解员还会教你学几句苗家话。
再往前看,哇这是桥吗?
这真的是桥!
贵州博物馆居然把桥都搬了进来?!!
这叫“风雨廊桥”流行于侗族地区,主要出现在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以塔、桥、廊三个部分组成,里面会设置一定数量的靠背和栏杆。由于地势的原因,起初修建风雨桥是用来沟通两岸,又能让人在上面躲避风雨。后来苗族的阿哥阿妹喜欢在月下在桥上唱歌谈恋爱,嘻嘻,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
你知道“行歌作月”的来由吗?侗族的男女会在桥上和自己心意的对象对歌,从早对到晚,真想去见识一下,听听他们的“情歌”。
以前也逛过别的博物馆,一般这种民俗类建筑,博物馆因场地或者别的原因限制,都不会实物展示出来,大多是以照片、视频的方式。
但没有想到贵州省博直接将他们建在了博物馆里面!
除了桥还有贵州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贵州龙舟等等,都是实物呈现在游客眼前。
这波操作,不得不点赞!
施秉苗族龙舟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节日
在众多藏品中,这些小猴子小动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黑色为底,仔细一看上面的花纹和细节丰富,耐人寻味~
它叫“泥哨”,产自黄平旧州,大多数都以十二生肖为原型。
别看它可爱,你以为它只是普通的装饰摆设吗?那你可就低估它了,它可是可以作为乐器的吹奏器呢!
在民族贵州这个板块,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有这些民族服饰,各个民族的衣服、发型全部展现了出来。
我在想,有的民族发饰复杂,头顶着这么重的东西,他们走路方便吗?
但是真的好漂亮,
看得我也想带上试试了。
大家请看,当当当当~苗族服饰,美不美!上面绣的图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相传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衣服上的图腾就是对祖先的记忆。当地人说一套这样的苗族盛装可要几十万元!!每个苗族姑娘出嫁的时候,家里人都会为其全身上下准备一套盛装,羡慕死啦。
把“史书”穿身上,唉,贫穷的我看了看自己瘦弱的钱包。
苗族人拥有打银的技能,他们的服饰绝对少不了银饰。所以在制作衣服的时候,也会把银饰制作上去。他们戴的多以牛角,挂的多为蝴蝶为主,这也和他们信奉的祖先有关。
苗语“牛”是祖先的意思,而蝴蝶表示蝴蝶妈妈,是延续他们生命的象征。
这个银饰也是很重的啦,不过没办法,为了美注定会牺牲点什么。就像那句话:“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
我们走路带风,苗家阿妹走路带声。(哐当哐当哐当~~
)
贵州的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布依族,第三是侗族,下面是他们的服装,大多黑布底,在重大节日时会佩戴云肩和腰带进行装饰,并且上面的图案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而成,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图案哦!
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躯体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诚地崇拜祖先。
少数民族服饰上面的刺绣图案,浓浓的民族风,一针一线都好细腻,我个手残党慕了
。
“撮泰吉”(cuōtàijí)这个念起来有点绕口的东西,不去了解真的只是看过,没有一点收获。
听了博物馆的讲解后得知这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
看着这牛头加黑衣,着实有些可爱呢~
哦对了,忘了说个比较重要的点:撮泰吉如今只流传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意思这个民俗现今只有贵州才能看到哦。
下面这个第一眼看上去像脸谱的东西,其实这个叫“傩面具”,在贵州德江、安顺等地用于驱鬼辟邪或祈福的傩戏、地戏中所用的面具。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来贵州找我们了解更多!
在歌舞展示区,可以自助欣赏各族原声民歌的区域,这个非常棒!逛得有点累了,可以坐着听一会民歌。
这里可以欣赏到多声部、无声调的侗族大歌,也可以欣赏到苗族飞歌等等,不用去到现场也可以感受别样风情。
听得意犹未尽吧,没事,有机会来现场听
。下面前往下一个主题吧~
古生物王国
云贵高原在史前也曾是片汪洋大海,想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什么奇特的生物吗?
先解答开头的疑问“海百合是个啥?”
没图说什么都白说,上图!
当然只看图,肯定也没多大感受,有没有朋友跟我一样心想这是个什么植物哈哈哈哈~
其实它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有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啦。
你要知道在几亿年前,它可是海洋霸主!海洋里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而贵州省博的海百合化石品种多样,值得一看!
这个展馆不得不说,真的适合带小朋友来玩,因为!有龙!
如今保存在省博的除了有海百合化石,还有贵州龙化石、海龙化石、鱼龙化石等。
在这些龙化石中,较出名的要数贵州龙化石了。
为什么叫“贵州龙”???
相传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绿荫村农家墙壁的石头上第一次发现了这个龙化石,当时谁都不相信这个是龙,因为体型太小。在大家心里,龙都是很大很凶猛的动物。
后经过鉴定,属肿肋龙亚目肿肋龙科的一个新属种。所以不关乎体型,它就是龙哈哈哈。后用发现它的人和地点来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贵州龙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有长长的鼻子和大大眼睛,生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距今已有2.43~2.31亿年。体长10-30cm,别看它体型小却是龙族的祖先哦!
夜郎寻踪和海龙屯遗址构成了贵州的历史文化
前面介绍了民族,现在要进入历史啦!
先来个重头戏!
贵州省博物馆之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
它长这样
这样
别看它平平无奇,这整辆车可是由大约个零部件组成!它具有古代辎车的特点,车厢很严密,可以遮风挡雨。你别小看它,在汉代如果你不是当大官的,你都没有资格坐辎车。史书中多处记载了皇帝的母亲、皇后或后妃出门必乘辎车。
事实上,这件铜车马是一件冥器,冥器是我国古代专门为了殉葬,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和各种器物。贵博的铜车虽为冥器,但处处仿照真车马制,除大小外,均与真车马无异。
细枝末节的东西,等着你亲眼来见证~
下面给大家看个东西,你来猜猜看是什么?
看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贵州的夜郎文化了。
“夜郎自大”肯定有听过吧,但是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孰与我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的国王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有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也问使者:“汉孰与我大?”
司马迁回去后却漏掉滇王问的“汉孰与我大?”只记录下夜郎国王所问,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夜郎自大”这个说法。
这个叫“套头葬”,出土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可乐遗址”。死者的头和脚都要套上这个罐子一样的东西,很是神秘。
据说死者的身份与常人不同,可能是当时夜郎民族的巫师哦~
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同时期的青铜剑、铜鼓等。
华夏远古的先民们在创造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在这层走着,会看到一个奇特的东西,一个倒着的三角锥。
这个三角锥是什么?
这是一个3D的海龙屯复原景观展。
那海龙屯又是啥?
海龙屯建于南宋时期,是当时的军事堡垒。它可不得了,在年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贵州遗产。
当时贵州实行“土司制度”,该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
土司政权中,自唐代兴起,直到明代才走向衰落,期间经历四个大朝代,历经风雨沧桑而不倒,而这个家族就是播州杨氏。
杨氏墓地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上图中纯金打造的金凤冠,真的好美,我盯着金凤冠都看呆住了。推测是当时官员的夫人所佩戴,由此可以看出杨氏家族的财力雄厚。
这个板块还展出了一些书画篆刻藏品。其中有一幅长卷,是北宋韩琦手书一封信。信本身不长,历代收藏者在后面的题跋比较多,加在一起就比较长了。
但后面收藏者很多也是名家,书法水平不在韩琦之下,也值得一看嘿嘿。
贵州省博物馆有趣好玩的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行乐君的介绍因篇幅有限,就介绍到这里啦!原来只要来一趟贵州省博物馆,你就能了解贵州的全貌,看来搞定贵州轻轻松松嘛~
但问题是!来博物馆不建议自己瞎逛,一定一定要找个讲解员哦。
更多好玩的等你来发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