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吃粽子可炸菜角可戴香囊端午节粽是充
本文转自:鹤壁新闻网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五节、端阳节等。过端午节,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作为鹤壁人,说起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吃粽子、炸菜角、佩香囊……记者为此采访了我市民俗文化研究者马庆海,听他讲述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及鹤壁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
“许多人谈到端午节首先就想到了屈原。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还有许多说法。”马庆海介绍,端午节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此,民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许多说法,有“纪念说”“避凶说”等。
“纪念说”主要是民间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和伍子胥。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便将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因纪念屈原而演变出吃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习俗。唐代诗人文秀曾赋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他本是楚国人,父兄均被楚王所杀,但他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当时楚王已死,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下,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未被夫差采纳。吴国的大臣受越国贿赂,向夫差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赐伍子胥宝剑命他自刎,并将伍子胥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钱塘江。人们便把五月五日这一天当成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鹤壁版粽子这样做
马庆海介绍,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但在鹤壁,端午节吃粽子多是为了庆祝丰收及祈盼来年能继续丰收的美好愿景。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据史料记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粽子的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包裹粽子的原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品种更加丰富。
“端午节过后不久,咱们鹤壁这一带便开始收割麦子,所以,端午节时,老百姓会把家里能用上的食材拿来包粽子,庆祝丰收。”马庆海说,由于地域原因,最开始,老百姓包粽子时并非用糯米,而是以自产的小米为主材料,再配上绿豆、红薯、大枣、核桃等。而且,为了和亲戚们分享自家丰收的喜悦,让亲戚们沾沾喜气,老百姓还会在端午节这天带着包好的粽子和礼物走亲戚,大家一同享用粽子,共同祈愿来年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另外,在鹤壁,端午节的传统美食还有糖糕、菜角,炸得金黄的菜角和糖糕,外焦里嫩、香飘四溢。
戴香囊、系红绳……鹤壁人的端午节仪式感满满
“除了吃粽子,过端午节时,咱鹤壁人还要给孩子戴香囊、系红绳等。可以说,过端午节时,孩子是比较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一整套的过节流程。”马庆海介绍,以前,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已经当上姥姥或妗子的妇女,要拿出家中不多的白面,蒸成小兔子、小羊等形状的花样馒头,准备在第二天送到外孙或外甥手中。
端午节这天一大早,在手腕、脚腕上系红绳则是孩子们的“标配”。在鹤壁,端午节这天清晨,大人们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红绳。系红绳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或哭闹。系上的红绳不能随意摘下,要由家中长辈摘下,扔到河里。据说,戴红绳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把红绳扔到河里,则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孩子便可以健健康康。后来,系红绳还演变成了在孩子的床头或蚊帐上系红绳。还有人在红绳上系上桃木小锁、桃木小宝剑等小物件儿,据说可以用来辟邪。
系好红绳后,父母还要给孩子们戴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有用红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艾叶、干花或中草药。让孩子们将其挂在胸前,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而且,端午节戴香包也颇有讲究。老年人戴香囊是为了防病;情侣之间互送香囊则是寓意两人的感情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端午节这天,快到中午时分,孩子的姥姥或妗子会带着小动物样式的馒头来看外孙或外甥。在把礼物送给孩子的同时,她们还要用煮好的艾叶水给孩子洗澡,然后用朱砂或红色颜料在孩子的眉心点上一个小红点,同时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后,才算完成了端午节的祝福流程。
各县区的端午节:习俗大同小异,又有不同特色
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炸菜角、系红绳、戴香囊,鹤壁从南至北都有民俗活动。在马庆海看来,这些我市特有的端午节习俗,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
艾草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散结的作用。夏季蚊子较多,艾叶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味道,可以驱赶蚊虫。在我市淇县、山城区及鹤山区的山区,由于山里蚊虫较多,人们有在房前屋后种艾草的习惯。到端午节时,人们不仅用红绳系住艾叶挂在大门口,还用艾叶制作美食。端午节前一天晚上,人们把艾叶浸泡在水中,第二天水色碧绿,用它来和面,再把艾叶、粉条、鸡蛋等打碎做成馅儿,包成艾叶包子;或是把艾叶和黍米碾成粉,加上红糖、红枣等用油炸成糕点。
在我市西部山区,古时的大户人家多建有祠堂。有村民把艾叶晒干,碾成粉末,卷成香烛,在端午节当天,供奉在祠堂里,以艾草香烛敬献祖先,祈求先祖保佑并赐福后人。
在浚县,由于隋唐大运河流经此处,当地的人们过端午节,有放河灯祈愿的习俗。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人们会用硬纸板或薄木板为船,在上面点上蜡烛,再放到河中,让其顺流而下,取一帆风顺之意。此外,浚县制作泥塑、面塑的历史悠久。端午节当天,浚县的百姓会制作或购买生肖泥塑、面塑,送给亲戚的孩子做礼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