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挣脱心灵的枷锁,此心大自在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译文:真正的绝学,让人没有忧患。顺从与违拗,相差有多少?善良和丑恶,差别又有多少?大家都害怕的事物,我也不可不心存畏惧。遥远啊,像是无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就像去赴丰盛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宁静,没有萌发欲望的兆头,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疲累懒散的样子,似无所归宿。众人都有余财,唯独我时常匮乏。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俗人都光辉自炫,唯独我昏昏沉沉;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就像那茫无涯际的大海,飘泊而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一与人不同的,是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得到了“道”。老子的启示(一):若婴儿(1)有人重新整理《道德经》把“绝学无忧”放在前面一章,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随后跟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样从逻辑上看是通顺的。绝学,就是不学普通的。后面会讲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大道废有仁义”,得道者,言行坐卧自然符合规矩,何须再为仁义而仁义。“绝圣弃智”,有了“道”的追求,深深感悟的是大智慧,小智谋于人生无大益处,也就舍弃了。所以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样在思维上有一惯性,人世间最大的学问是“道”,去走大路,便不会去留恋小学问,所以绝的是小学问。能感悟道,自然无忧。“”绝学无忧放在本章,还有另一种理解方式,“绝学”等同于绝世武功,绝技,人间最强的绝学,是“道”,会了这项绝学,那还有什么可忧?论语说:“仁者不忧”,虽然儒、道所讲的仁义不一样,但含义上类似于老子。(2)对于绝学和普通学问,之间的差距就像“唯”与“阿”,“唯”是诚恳的接受,“阿”是敷衍,并不真心,只是迎合。但是这之间的,表面的区别有多大呢?善良与恶的深层次分别,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世上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都是相对的。好与坏也是这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别人害怕的,我们也要害怕。别人畏惧,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任性妄为,同为血肉之躯,大家都遵守的规矩,就一起遵守。即使有了极其高妙的境界,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规矩,同样要遵守不能去特立独行,所以老子会强调“和光同尘”。真正有了绝学,即是明“道”,就会有深刻的认知与清晰的判断力,“唯”与“阿”,“美”与“恶”在心里都会变的清清楚楚。心里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自然而然的行止由心,没有忧愁,疑虑。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明“道”了就是明心见性,知常是知道万事万物的常规,看懂规律,不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心明。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运动是不会停止的,那么“道”就是没有边界的,幽深,遥远,无穷尽。(3)《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一片快乐繁忙的样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几千年前人们就喜欢吃宴席,春游,几千年后,人们还是喜欢美食,美景,因此享受而得到快乐。老子再文章里反复用婴儿做比喻,“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如婴儿之未孩”,婴儿和孩子区别在于。刚生下来的小孩子,他手里的东西,你问他要,他会笑呵呵给你,等长大一些,你再去要,就不容易了,甚至会哭鼻子。原因在于,婴儿没有一丝私心私欲。老子借婴儿比喻他的心境,淡泊宁静,没有私心欲望就像一个婴儿一般。世人忙忙碌碌一场,殚精竭虑、疲惫不堪,那么最后是有所得,还是无所得呢?柏拉图称人后天的培育美好品德,是对曾经美好的一个回忆过程,此身犹如客舍,人生是一场归途。柏拉图认为所有美德都是曾经本来就具备的,只是通过后天分触发重新回忆罢了。如果不具备美德,那还有所得吗?老子的启示(二):人取我弃,忘我,老子如龙老子通过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又一次勾勒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样子。众人都踌躇满志,唯独他去的像把欲望都丢失了,这句话和上一句,淡泊若婴儿。无为无欲,同源而出,因为“我”没了大家的那种踌躇满志,“我”不想占有什么,对外没有所求,所以就像被这世界遗忘了一般。修者讲“忘我”,老子自己也说,“所以忧患为吾有身”,在这里他说,“我”忘记了欲望,世界忘记了“我”。“忘我”“如婴儿”“混兮似若浊”,这样的境界到底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呢?《庄子》记述孔子见过老子后,孔子叹道: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归老聃哉!”意思是说,人中龙,你们知道吗?我活到现在才见到!它是灵气聚合而成的人形,散开时就会化成五彩祥云。厉害啊,你看他与你并肩同座,却能神游幽冥,逍遥于阴阳之间。震惊啊,我唯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不敢言语,岂敢规劝神龙啊!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深不可识,是因为没有遇到知音,孔子看到老子,圣人相遇,识了一个明白,孔夫子胸襟磊落,毫不吝其美言盛赞老子,如龙一般,合则为人,散则为五彩祥云,把握阴阳,和于术数,真正的形与神俱妙,逍遥自在。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欲望纠缠,不如脱离欲望的束缚,欲望向后,“我”向前,挣脱了心灵枷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心大自在。老子的启示(三):外昏内明,见素抱朴得道者,外昏内明,“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普通人和悟道之人,有什么区别吗?两者追求不一样,内外状态大不同。普通人追名逐利,踌躇满志,看着非常精明,很灵光的样子。与人相比,高人一等才觉着有生活的滋味,和个人价值感。如果与人相比不如别人生活,便会难过、颓废、沮丧,种种负面情绪接踵而来。用尽心力,在追逐欲望与追逐不到的痛苦之间徘徊。有道之人,先人后己,利他不利己,做人以诚为先,做事愿持聪慧而下笨功夫,即使有能力也不会炫耀,哪怕是功成名就也是想着身退,不去享受富贵,被嘲讽为“愚”。那么到底哪种人才有真正的快乐呢?老子说,“我”宁静的就像这辽阔的大海,老子对于有道之人的胸襟。做了很多比喻,“旷兮若谷”在这里做了升级,“我”的心就像大海一样清澈,宁静,辽阔。人只有心胸开阔了,才能让心灵自由,如果爱钻牛角尖,遇到生活琐事就堵在胸口,就算是智商再高,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心中没有琐碎小事,消耗精气神,自然神清身也清,这是养生的真法门。飂(liao)兮若无止,此风非平凡的风,是春天的清风,春风化雨,雨润万物。与人交往,必如沐春风。俗人昭昭,察察,“我”昏昏,闷闷,普通人有生活目的,“我”生活顺其自然,这是老子的潇洒,无为而为。儒家说:“随遇而安”,佛家说:“随缘而遇”,可见共通之处,都没有目的性。因为昏昏,闷闷的样子,给人感觉就是顽且鄙了。悟道者愿意以愚容示人。这是常人难以到达高度,甚至理解这种做法都是有困难的。“无为天下之母”,“而贵食其母”,此母为无,也就是开始说的绝学、“道”,“我”有了绝学,所以和世人有不同。不是标新立异的不同,是好好学习“道”,感悟大道得来的“绝世武功”,有了绝学,和常人的人生目标就不一样了。别人“享太牢”,“如春登台”,而“我”如婴儿,“贵食母”,这话又循环回去了,见素抱朴,不就是“贵食母”吗?解读了一个循环,又回到了开始,“绝学无忧”。
上一篇文章: 2022年语文中考,名校作文预测你温暖 下一篇文章: 什么样的中医才是高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