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行路远节约穿凉鞋,一个能上吉尼斯世
原题:《赤脚行路远》
作者:曹永亮
人活世间要走路,行远还须脚穿鞋。
正常情况下,赶路的人都是需要借助“鞋”这种外部的物来进行“武装”和包装的,但世间有很多事也有例外情况出现:比如,比武场上有时就出现舞枪弄棒的“武林高手”打不过名不见经传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的现象。
我是六零后,生不逢时,少年时代经受了很多物质贫乏精神被打击和压抑的苦。但人生行进到某个阶段,有时会出现山回路转和柳暗花明的境况:家庭出身“贫下中农”的我,“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很幸运地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列车。
经过一番临窗伏案寒霜苦读,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中考”跳出了农门,成了一名教师公务员,由此改变了自己之前多年来生活困苦不堪的状况。
今天我要与大家说的故事,是发生在我的一位同学发小身上穿凉鞋的事。
那时,我们正上初中,这双四十多年前发小穿过两年的凉鞋,现在早已不知扔哪里成为真正的“泥凉鞋”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鬓发斑白的我重新提及它,并把它写成文章,是因为我对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怀有深厚的感情。
发小的那双凉鞋,虽然很“凉”,但故事在我的内心是别有一番暖意的:她是“凉”鞋带来的一种励志的温暖在我心里的美丽发酵,是一种生活时代虽然不同但作为学生学习任务始终要以学习为主“主题教育”活动在新形势下的扩大开展,是生活在今天小康时代的我在自我进行永葆青春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是当老师的我晚年在进行“我从哪里来”的人生总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专热”的年代。
于是,我们那个时代有很多生不逢时又不愿向命运低头的“穷人”就想通过参加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和发小都是这部分人中的一员。时代造就时代需要的人才,几年后,经过我们真杀实砍艰苦的学习努力,结果真的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地达到了我们“飞黄腾达”的目的。
不过,这部分“时代骄子”由“寒门”跃升为“人上人”,绝非是一件易事:它是吃下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中苦拼命学习才有的结果。因为那时的考试招生制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个人都有机会公平地参加考试,只要考上了,立马就成为吃“硬壳本”的“人上人”。
因为“中专”有“一步登天”转折人生的价值,所以考上它就极为困难:据有关数据统计,参加考试的学生,录取率大概在30\1左右,淘汰率极高,竞争尤为惨烈。这种状况,用那句传统的“读书的多如牛毛,有用的少如牛角”的话来形容,丝毫都不过分。因为“中专”能短平快高质量地解决年青人“农专非”.工作.吃饭及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大家对此都非常青睐,趋之若鹜,尤其是我们这些出身农村家庭贫困的适龄男青年,追求的就更加强烈。
我要说的“鞋”事,发生在年初夏,当时我们正处于紧张的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我的发小叫志明,志明家兄弟姐妹多,兄弟排行他居老三。志明的家庭经济状况与我一样,都属于标准的“贫农”,如果放在今天,就是“低保户”。
为了改变自己及家庭经济的艰苦窘迫状况,志明就把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赌注压在了求学“考试”上。为此,志明视书如宝,嗜书如命,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学习刻苦真正达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志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地级财政专科学校,现在,年过半百的志明仍“老牛不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地为工作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物质发展的水平都不高,生活中逐步“开放”进来的新生事物次第出现,寥若晨星,被思想率先觉悟经济率先富裕的人们吃螃蟹式的尝试着。像穿五颜六色“奇装异服”的衣服,喝啤酒,穿凉鞋穿西服等,这些今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时可都是被人们大惊小怪着的“新生事物”。
夏天到了,当时市面上出现一种棕色泡沫塑料凉鞋。对于从来就没穿过凉鞋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商品和精神诱惑。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没有钱买呀,家里又不生意不买卖的,也没有钱。父母看到别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上穿上了“的确凉”褂子脚上穿上了泡沫凉鞋,而自己上学的儿子却穿不上,难免心里酸酸的,有强烈对不起孩子的感觉。
我是“独生子”,家庭经济状况比志明家略好点,经过我一场大“闹”,我父母给我买了双塑料凉鞋。我们村离学校有五里路,每周上学我和志明都是一起去的,当我穿着新鞋到志明家找他一起上学时,我的新鞋被志明的父母看在眼里,他们的压力顿时增大了。
他们本来是没打算给志明买鞋的,因为家庭子女多,没有钱。但经过我经常去他家“炫富”的刺激和志明的强烈要求,志明父母再也顶不住压力了,不得不一咬牙一跺脚也给志明买了双与我同样的凉鞋。不过,买之前,父母向志明提出了学习要求:“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行,不然,就对不起这双鞋!”
志明深知自己脚上穿的凉鞋来之不易,因此,就格外倍加珍惜,就最大限度地节约着利用,他不舍得奢侈穿呀!
为了对起父母的血汗钱,为了自己的鞋能“延年益寿”,也为了鼓励自己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一个节约穿鞋的故事悄悄地在志明身上发生了。
这个悄悄发生在上学路上的穿鞋故事,如果不是我上下学与志明近距离接触频繁,还真难知道。直到今天,如果我不说出来写出来,我的同学及我们村的其它人都很少有人知道此事。
其实,志明穿凉鞋的这个发明是很简单的,但他的行为过程却带有几分“凄凉”:在学校和家里,志明的凉鞋都正常穿在脚上,但是,学校与家之间五六里的长的土路上,志明的凉鞋都是挎在馍篮子(我们是住校生,一周从家里带一次山芋面馍,到学校食堂馏着吃,志明带馍,用一个他爷爷专门给他编的剥皮柳条篮子,很精致)里的,一路上无论道路坎坷还是平坦,他都是赤脚裸行,只有人到了接近学校或村庄的时候,凉鞋才从篮子里取出来穿在脚上。
志明这种魔术般的换鞋动作,几个月在众人面前一次都没露过“马脚”,没有人知道他路上不穿鞋。
古人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书非借不能读”的学习故事,这些都是家境贫寒和励志学习方面的故事,而我的发小发明“节约穿凉鞋”的故事,虽然上不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但在我们那代人心里,我们却感觉它是一个凄美的励志故事,她是慰藉我们心灵的一块精神面包,她长期沉淀于我们心底,放得都有些发霉了,但在今天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在某个需要鼓励孩子或学生发奋励志学习合适的场合,也许偶尔也有进一步发酵食用的可能:因为无论何时励志学习和生活节约总不是坏事。
作者简介:曹永亮,年11月出生,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教师。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近年来先后在当地纸刊和各地微刊发表各类文章多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