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五福成爆款,福州这两人这么做

前不久,为春节特意推出的

“五福”角梳礼盒成为爆款,

福州宝锐牛角梳主理人刘铁光

再次掀起一股福州角梳热潮,

许多海外华侨都留言订购。

↑98岁王能俊老师傅与刘铁光讲述牛角梳的历史。叶诚摄

年,福州宝锐牛角梳

成功申请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采访了刘铁光

与其“大师傅”王能俊。

↑宝锐虎年文创新品“五福”牛角梳。叶诚摄

制出首台角梳锯齿机

茶亭街曾有“十户人家半制梳”的盛况。

今年98岁高龄的王能俊,

从少年起便跟父亲——

茶亭街角梳匠王高春

学习牛角梳制作技艺。

年,王能俊加入

福州角梳生产合作社

(福州角梳厂前身)。

到年角梳厂解散,

50年间,他为推广、创新牛角梳

制作付出许多努力。

↑牛角梳吸引游客。叶诚摄

20世纪60年代,王能俊为牛角梳技艺创新迈出重要一步。“我那时在厂里管供销,一次去南昌出差,发现南昌木梳厂的工人在做梳齿时,都是先将三把木梳夹紧,然后迎面插到切齿机中。”王能俊说,这个发现给了他很大启发——制木梳可用机器,牛角梳是不是也可以?

此后,王能俊请了假,

一头钻进锯齿机器的研究中。

他同木梳厂的工人

共同设计图纸、改进机器。

数月后,他携带中国首台角梳锯齿机

回到福州,

打开了牛角梳机械化生产的新天地。

“手工是独特的标志,但改进工艺更适合牛角梳长久发展。”王能俊认为,适当的机器制作,不会破坏老手艺,反而是一种利于发展的新方法。

接续传承百年技艺

“我年轻时,工作之余会下乡采风,会遇到一些也想开牛角梳作坊的人。”王能俊回忆道,那个年代,牛角梳行业一度十分繁荣,不少人颇有兴趣。对此,王能俊并不吝惜手艺,走到哪教到哪。

↑98岁王能俊老师傅与刘铁光(右)。叶诚摄

在角梳厂时,王能俊带了许多学徒,

其中传承衣钵的是刘永信。

年,21岁的刘铁光

被牛角梳技艺吸引,

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已退休的刘永信,

刘铁光正式拜师学艺。

刘永信还请师傅王能俊

一起指点刘铁光。

刘铁光称王能俊为“大师傅”。

刘永信去世后,

刘铁光在王能俊的指导下继续学习。

几年过去,当初的毛头小伙

变成老练的手工匠人,

在多地开设门店,深受群众喜爱。

“我的两位师傅一直教导我,做牛角梳一定要保证质量。”刘铁光说,要让牛角梳制作“活”下去,品质是根本动力。

↑王能俊与刘铁光在交流牛角梳制作技艺。叶诚摄

“牛角的选材、打磨、定型都要下大功夫,这样做出来的牛角梳才坚韧柔润,入发顺,不扎人。”王能俊说罢,掏出一把已使用40多年的牛角梳,质感平滑细腻,梳身依然完整坚韧。“我们家的牛角梳子,正常用个十年不成问题,摔坏了也给修,我们一向靠质量和诚信吸引顾客。”

如今,刘铁光还不时和王能俊一起探讨牛角梳制作创意与工艺,并从年轻人的审美角度出发,结合牛角梳的养生功能,研发一系列美观精致、实用的牛角梳产品。

福州晚报记者蓝秀楠/文

叶诚/摄

新媒体编辑刘亦洪

监制雷岩平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4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