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陷入白登之围,陈平究竟用了什么密计
白登之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刘邦究竟是如何从匈奴大军的包围中逃脱,成为了史学界的未解之谜。
01匈奴入侵
前年,初冬十月,当刘邦与众位爱妃在长乐宫寻欢作乐的时候,北边传来了韩王信投降匈奴和进犯太原的消息。
韩王信剧照
韩王信是刘邦亲封的七位诸侯王之一。他原本的封地在韩国故地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后来刘邦觉得这个位置太重要了,放在外人手里不安全,于是把韩王信派到了代国这个苦寒之地。
到了代国之后,韩王信给刘邦写了一封奏折:
“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意思就是说,代国靠近边境,匈奴人多次入侵,而王都晋阳(今山西太原)离边境有点远,不利于防守,韩王信请求刘邦允许他迁都到边城马邑(今山西朔州),以防备匈奴。
在刘邦看来,韩王信请缨到边境正合他心意,于是就准奏了。
前年秋,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大军包围马邑,韩王信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匈奴军中求和,结果被刘邦误会成通敌,挨了狠狠的一顿批评。
韩王信既怕匈奴人破城,又怕刘邦问责,两相权衡之后,最终向匈奴人投降了。
他之所以选择投降,一方面是为形势所迫,另一面是对刘邦怀恨在心。
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那么跪着也要走完。韩王信作为匈奴人的带路党,很是卖力。
匈奴人在他的引导下越过句注山,挥师南下,攻占了太原郡,兵临晋阳城下。
02白登之围
北方游牧民族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当初,刘邦忙着跟项羽争夺天下,根本无暇顾及来自北方的威胁。
早在两年前的秋天,也就是刘邦登基5个月的时候,燕王臧荼造反,攻占了代地。刘邦御驾亲征,轻轻松松就搞定了这位叛徒。
可如今,亲封的诸侯王投敌,伙同匈奴大举入侵,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刘邦决定御驾亲征。
刘邦剧照有了上次平叛的经验,刘邦觉得这次出征只不过是故地重游罢了。
刘邦发出羽檄,召集各路人马,组成32万人的庞大军队,浩浩荡荡地直趋洛阳,从孟津的古渡口过河北上。
刘邦这次御驾亲征,随行的谋士有陈平和刘敬,将领有樊哙、周勃、夏侯婴、灌婴、靳歙等,可谓是豪华配置。
初期的战事极为顺利,刘邦的大军势如破竹,在铜鞮(今山西沁县)一带击破韩王信的军队,斩杀其部将王喜,韩王信逃奔晋阳。
韩王信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不甘心失败,拥立赵国后裔赵利为王,招收残兵败将,联合匈奴贵族图谋再次攻汉。
匈奴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率1万多骑兵与韩王信、王黄等屯兵广武(今山西代县)至晋阳一带,摆出决战姿态。
此时的刘邦大军士气正旺,有气吞斗牛之势,乘胜逐北,在晋阳击垮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
韩王信不愧是逃跑小能手,脚底抹油溜进了吕梁山脉,驻扎在离石。刘邦命令周勃率12万步兵前往追击,韩王信再次败退,在娄烦西北集结兵力,结果还是再次被汉军击败。
汉军节节胜利,一路高歌猛进,刘邦很满意。到了晋阳以后,刘邦听说冒顿单于在代谷一带,他先后派出十几拨使者,名义上是去谈判,实则刺探冒顿大军的虚实。
冒顿是个厉害的角色,他不仅能冲锋陷阵,而且还深知兵法。面对远道而来的刘邦大军,他决定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策略。
因此,汉军使者沿途看到的匈奴将士大多是老弱病残,看到的牲畜大多是瘦弱不堪。他们回来给刘邦作报告时,一致认为匈奴可击。
汉军和匈奴的行军路线
尽管如此,久经沙场的刘邦心里还是没底,派郎中刘敬再去侦察一次。
当时的天气情况极为恶劣,大雪铺天盖地,汉军将士有十分之二三的人连手指都冻掉了。
刘邦等不及刘敬回来,便下令大军出发。当先头部队越过句注山的时候,刘敬从匈奴回来了。他连忙向刘邦作了汇报: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简单来说就是,匈奴人的虚弱都是装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引诱我们上当,这仗打不得。
刘邦听了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你这个齐国孬种,靠耍嘴皮子才做的官,现在居然敢胡说八道动摇军心。”骂完还不解恨,刘邦命人将刘敬关进了广武县的大牢。
此时的刘邦求胜心切,面对刘敬的直言进谏,他犯了兵家大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
刘邦并没有在马邑停留,而是与夏侯婴、灌婴等率领骑兵、车兵和步兵,冒着严寒,急速北上,希望能尽快找到并消灭匈奴主力。
兵贵神速。刘邦嫌步兵太慢,亲率2万左右的精锐骑兵先期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步兵被远远甩在身后。
刘邦同样没有在平城停留,带领骑兵部队上了七里外的白登山。虽然这座山不高也不险,但毕竟是平城附近唯一的形胜之地了。
“呜……呜……”悠长浑厚的牛角号声蓦然响起,打碎了清晨的安谧。
在冰天雪地里好不容易合上眼皮的汉军从睡梦中惊醒,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冒顿单于30万大军(实际兵力应该在20万左右)的包围圈。
白登之围地形图
匈奴大军从四面把白登山团团围住,东方骑兵是一色青马,西方骑兵是一色白马,南方骑兵是一色赤马,北方骑兵是一色乌马。
以四色配四方,四色代表四方的神灵,这是匈奴人的信奉观念。冒顿单于如此布阵,是想借助四方的神灵为之助战,壮其声势。
敌众我寡,进退两难,刘邦陷入了绝境。堂堂九五之尊,成为了瓮中之鳖,刘邦很懊恼,也很恐惧。
03陈平献计
大约在三年前,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长达一年之久,最终是靠陈平的奇谋诡计才得以脱困。
又一次陷入绝境的刘邦,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陈平。有他在身边出谋划策,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于是,刘邦把陈平找来,在中军大帐里密谈了许久,具体聊了些什么,无人得知。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其计密,世莫得闻。”
不过呢,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里,还是用只言片语交代了这个密计的大概内容: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刘邦派遣使者秘密拜见冒顿单于的王后瘀氏,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瘀氏收人钱财就要替人消灾,她对冒顿说了一番话:
“大王啊,您和汉王都是雄才大略的人主,不应该彻底撕破脸,就算您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没办法长期统治下去。况且汉王刘邦也是有神灵相助之人,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
瘀氏的这番话,显得比较有格局,冒顿觉得有几分道理。
其实,在包围刘邦的这七天里,有一件事让冒顿有些不安:之前约好一起合围刘邦的王黄、赵利部队迟迟不来,是不是跟汉人有什么阴谋?
权衡再三,冒顿最终还是听从了瘀氏的建议,他下令打开包围圈的一角,放刘邦一条生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陈平画像
在担惊受怕中过了七天茹毛饮血的苦日子,刘邦没想到陈平的“密计”这么快起了作用。
为了谨慎起见,他下令所有将士手持强弓劲弩,一致向外,防范匈奴人下黑手。最后,刘邦率领骑兵部队顺利与周勃大军会合,冒顿也率部离开。
至此,汉匈相持七日之久的白登山之围,画上了句号。
04解围之谜
事实果真如此吗?连自己亲爹都杀的草原雄主冒顿单于,听了瘀氏的几句话就把刘邦放走了?史书上搞得神乎其神的陈平密计,就这么平淡无奇?
显然不是。史家写史都会遵循“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则,因此司马迁在记载白登山之围这件历史大事时,采用了春秋笔法,藏头露尾地将陈平的“密计”说了出来。
冒顿单于倾举国之兵,费了老大的劲,才把汉朝皇帝引诱到了包围圈之内,双方在天寒地冻的野外僵持了七天之久。
他不辞劳苦地兴师动众究竟图啥?当然是为了汉朝的女人、财物和粮食。按照匈奴人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捞不到好处是不可能空手而归的。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刘邦从白登山脱困之后,便安排刘敬前往匈奴洽谈和亲的事情。刘邦刚刚受了匈奴人的围困,颜面扫地,为什么还要把皇室公主送给仇人当老婆?答案不言而喻,这是冒顿放走刘邦的条件之一。
冒顿还提了哪些条件呢?《史记·匈奴列传》中也做了交代:
“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也就是说,刘邦除了要把宗室女许给匈奴单于,还要每年向匈奴输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以此换来冒顿的手下留情。
汉军剧照
前年左右,汉文帝派使者给匈奴单于送了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汉文帝提到了一条由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达成的约定:
“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
简单来说,就是汉朝与匈奴划僵立界。长城以北,引弓之国,时匈奴单于的管辖范围;长城以内,冠带之室,为汉朝皇帝的管辖范围。双方不得随意闯入对方辖区,以保证双方境内的人民安全和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陈平“密计”的主要内容:
1、汉朝皇帝定期把女儿嫁给匈奴单于;
2、汉朝每年向匈奴输送巨额的粮食和物资;
3、约定汉朝与匈奴的管辖范围,互不侵犯。
对于当时的大汉王朝和大汉百姓来说,要把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而且每年还要奉送数量巨大的粮食和财物,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因此,司马迁在记载这件有关朝廷尊严和汉人颜面的大事时,采用了很隐晦的笔法。
“其计密,世莫得闻”,也许这就是汉高祖刘邦最想要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