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俗文化,魅力仙都恩施
恩施州还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沉寂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毛古斯、女儿会、牛王节、土家赶年、哭嫁歌等等。所以恩施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最重要的是毛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每逢过年过节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年5月20日,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酋水河和乌江流域。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还规定每个班级都必须学习跳摆手舞,而且在运动会时还会有评分。可见土家人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度。而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舞蹈,少则数十人数百人,叫“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万人,叫“大摆手舞”。每逢节日喜庆,土家族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在跳摆手舞时,男男女女成群结队,扛起龙风大旗,身披土花被面,拿起鸟枪、齐眉棒、梭标、吹起牛角号、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地走进摆手堂。土老司则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执铜铃司刀,祭奠“八部大王”。敬神完毕,就指挥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歌声优美,舞姿翩跹,气氛非常热烈。摆手舞反映了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等,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插秧”“播种”、“挑水”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女儿会也叫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原于明代末年。一般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这一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女儿会也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起源于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出嫁是女子一生非常重要的时刻,而土家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是不准出嫁的。如今,哭嫁仅在偏僻的山寨还有习俗。据《后汉.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年1月,入选第二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入选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