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ldquo小红军rdquo

勇当“小红军”走好新长征

清明,风渐温暖,春渐阑珊,是郊游和缅怀的时节,特别是恩施,这座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祭奠。

铭记历史和传承文化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中国梦的接力者。在当代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历史遗迹,正确引导孩子们去了解历史,从革命先辈的故事中汲取营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此,晚报小记者团组织了此次红色主题实践活动。

徒步“行军”,体验野外生存

小记者团乘坐的大巴里,红歌嘹亮。抵达戽口时,太阳刚刚跃出山顶,阳光洒在脸上,风一吹,还透着微凉。

下车后来到活动场地,户外教练组织大家换上红军服,整好队,向孩子们展示了户外装备包中各种工具的用途,如指南针、工兵铲、绳锯等等,大家跃跃欲试,很想亲手试试那些别致新奇的小工具。

全员分为三组,分别由三位老师带领。给队伍配备了军用水壶、舀水的竹杯、竹勺。还选出了两位牛角勇士,各掌一只牛角号,负责在出发时吹响号角;还有一位掌锣的同学,负责在停止时鸣锣。

“所有人必须遵守纪律,做到‘闻号而进,闻金而退’”,教练大声强调。

本次“行军”有一个重要任务:寻找“地米菜”。地米菜,也叫荠菜,恩施有农历三月三,吃地米菜煮鸡蛋的习俗。临出发前,教练拿出一棵已经结籽的地米菜,教大家认识它的形态特征。

一切就绪,整装待发。随着教练一声令下,“呜——呜——”高亢浑厚的牛角号顿时响起,小红军的队伍闻号而行,呈单列向规划中的“行军”路线进发。

山路陡、窄,前两天下过雨,地面湿滑,走起来颇费劲,大家小心翼翼,时不时要揪着路边的树枝攀爬,以防摔倒。

队伍走到半山腰,小路的转角处有一口水井,周围的山泉汇聚于此,清澈透亮,背水壶的“警卫员”赶紧招呼拿竹勺的队友,一起把水壶灌满,哪怕背起来沉了许多,他也不在乎。

取水后,队伍返回河边,两岸杨柳依依,入眼都是新绿。阳光愈加灿烂,教练要折些柳枝,教孩子们编成柳条圈儿戴在头上,一则遮阳,二则是民间习俗,谓之去毒辟邪。

戴上柳圈儿,孩子们开心地回到活动场地,为接接下来的午餐做准备。确有孩子在野外采回了地米菜,打算午餐时煮鸡蛋用。

简单分工:女生清洗竹筒,并灌装米饭;男生去小河滩上拾柴垒灶生火。各司其职,“炊事班”的工作有序开展起来。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享用起来格外畅快,竹筒饭、馒头、火锅、烤鸡腿、地米菜煮鸡蛋,在教练和老师的帮助下,这些饭菜悉数上齐,成了孩子们的户外美餐。

饭毕,收拾妥当,就要去瞻仰红军屋了。

闪闪红星,献给红军老屋

在戽口村彩虹山组卧塘坪,路边的茶园里有一方石碑,上书“红军屋”三个大字。石碑后面,即是古朴的吊角楼群。

写有“唐家大院”的木牌上介绍:唐家大院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年,贺龙红军部队驻扎在宣恩庆阳坝时,红军侦察员曾在此食宿,故称“红军屋”。

唐家大院共10户人家,依山就势而建,红军屋在最上面,走过小桥,向右上一段斜坡,再走过左边一户人家的场坝,上一段台阶,迎面可见一院落,一正屋两厢房,大门门框外贴有小牌:唐清树宅。“这里就是红军屋了。”教练向大家介绍道。

老宅的飞檐挑廊、花格长窗,依稀可见当年的不凡。教练告诉孩子们:当年的红军为了筹集粮草曾来到这里,唐家大院为红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片老宅,留存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红色记忆,现在已经是恩施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教练就在这古旧的宅院里,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离开红军屋,来到风雨桥,孩子们用河边捡来的鹅卵石作画。先在石头中间画一个五角星,然后把周围涂成红色,大家用排笔仔细地勾描、涂抹,生怕弄乱了颜色。

这是一座横跨在戽口河上的小桥,桥下流水清浅,波光粼粼,两岸花草丛生,绿树掩映。阳光透过栏杆,明暗交错地落在长凳上,也落在孩子们的身上、石头画上。清风徐来,石头画不一会儿就晾干了,大家看着自己的作品,像在看一件珍宝,爱不释手。

一颗颗小红星,被孩子们捧到了“红军屋”的石碑前,挨个儿摆放在基座上,紧紧围绕着石碑,阳光映照下,散发出油润的光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