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行进中国年终特别报道400年不熄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朱丽珍丁原波/文蔡李皋/摄通讯员汪建新吴勇仙郑乐景

刚下过雪,山头白皑皑,进村的路上上下下,弯弯绕绕。

冬夜来得早,车到村口,天已擦黑。拐过一个急弯,就看见两棵百年老樟树、一栋外墙斑驳的老宗祠、一座横跨小溪的木廊桥……古村的旧时光和老故事,就这样流淌而来。

衢州常山县新昌乡泰安村对坞自然村有年历史,特别吸引我们的,是立在村口的一盏天灯,点了年,灯火不熄。

立在村口的天灯

和很多古村落一样,消亡还是重生,曾摆在对坞村面前。如今,它用这盏天灯作了回答。

老人离去,年轻人归来,他们接过火种。摇曳年的灯火,照亮了古村艰苦奋斗的过往、重获生机的当下,还将照耀值得期待的未来。

走出大山,是几代人的努力

夜幕下,“村上酒舍”民宿老板娘唐陈飞(糖糖),持烛火来到村口。她拉动绳索,将木杆顶端的天灯徐徐放下,添油点灯后,又缓缓升起。莹莹烛光,映在她的眼眸里,如星光闪烁。

顺着一条石子路,走进“村上酒舍”,屋里烤着火,炭火里煨着红薯。

一群人围坐火炉边,招呼我们的是余樟生,今年9月,村里换届,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余樟生一起的,还有新当选的村委委员王飞。

余樟生从温州回村,王飞则从杭州。见过世面的两人,有个共同心愿——有故事、有风景的古村,如果就此消亡,实在可惜。于是选择回来,建设家乡。

余樟生想听听村民们对村子发展的想法,王飞则从杭州带来一位朋友进村考察。

对坞村距离新昌乡集镇,开车30分钟;到常山县城办事,单程一小时……从地理位置上说,对坞村是名副其实的山坳坳。

村民靠山吃山,赚的是肩挑背扛的辛苦钱。

村里的宗祠

稻田在山下,进村要爬节台阶,每一担稻谷,都靠男人一次次挑上来;山茶油远近闻名,村民挑担外出售卖,凌晨3点就要起床,点着火把赶路。

现在想来的苦和难,在过去的岁月,没人报怨,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几百年间,牛角挂书、耕读传家成为对坞村的传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流淌在村民血液里的基因。

一代代对坞人的努力,刻苦求学、外出经商、修路进村……都是为了有一天,能有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横跨小溪的木廊桥糖糖供图

回到家乡,是年轻人的选择

说不清具体日子,大约是明末清初。年前的某天开始,村口点起一盏天灯,在每晚的暮色中亮起,一代人离去,又一代人接力。灯光烛火中,村民们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时光在潺潺溪水声和天灯的一明一暗中倏忽而逝。年10月,对坞自然村下山脱贫惠民工程正式启动,村民面临搬迁异地安置。

村里的古宅

留在这里的,是泰安溪两旁一栋栋白墙黑瓦的明清古宅,是横跨在溪水之上的66座石拱桥,是村口那棵多年树冠如巨伞的老樟树。

村民们担心,搬迁后,天灯谁来添油,火种如何延续。

85岁的王有福,守着山里的油茶树,护着村口的天灯。他觉得,只要灯火不灭,希望仍在。

但老人终会老去,到了那一天,真会油枯灯灭,古村消亡吗?

村景

意外的是,还有年轻人归来。

出生于年的余家富,是村里走出去的孩子,中国美院毕业后,在杭州从事电子商务,他卖的东西,都是来自家乡的特产。

余家富有浓浓的家乡情结。年,他带着彼时还是女友的糖糖辞职回到家乡。生活在山水间,才愈加发现,古村很多东西应该留下。

两人跟着父亲学起榨油、酿酒。非遗技艺在年轻人身上得到传承。三月桃花红,八月桂花香,十一月油茶熟,古村的四季,就在酿酒和榨油中轮转。

木油榨传统技艺

这对年轻人会为家乡带来什么,那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他们租下一栋本准备拆掉的老宅,年开起了民宿。古村又热闹了。

俞家富和糖糖夫妻俩开的民宿

“虽然今年有疫情,但生意并没有受太大影响,光暑假8月,就有10多万元营收。”糖糖说,短短3年,他们在村里改建了4栋老房子,3栋做客房,1栋榨油。

村口的榨油坊

“我们每年要酿造一两万斤的酒、榨多斤山茶油,供不应求。留在这里的村民,会拿一些土特产到我这里卖,也是一笔收入。”糖糖话语间,充满对古村的爱。

复活古村,是更多人的期盼

村口的天灯,迎接着来来往往的客人,见证古村的重生。

今年9月,点了40多年天灯的王有福因意外离世。灯火谁来续?糖糖有空时,总会来到村口,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拉动绳索,点燃灯火。

其实,她和余家富点燃的,不仅是这盏天灯。

村上酒舍民宿一角

“村上酒舍”是新昌乡第一家民宿,也是目前常山县唯一一家白金级民宿,白金级是浙江省民宿评级的最高等级。有了标杆就有了方向。新昌乡里,申山乡宿、云上轩、树屋、油茶坊、水韵山居、麻山红等民宿陆续开业。很多人没想到,新昌乡的民宿业,会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

糖糖聊起她和余家富回村办民宿的故事

改变就在潜移默化间。年,对坞自然村成为浙江省古村落保护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像余家富一样归来。

村委委员王飞比余家富小1岁,是一名电梯代理商,父母妻儿都已定居杭州。今年泰安村换届选举,他当选村委委员。最近一个多月,他开着自己的林肯越野车,在村里忙上忙下。

王飞是个热心人,默默帮助村里一户人家,这家男主人常年生病,都靠妻子持家。儿女读书很好,大女儿在哈尔滨读大学,二女儿在常山读重点高中,小儿子尚在读小学。王飞每个月赞助这家二女儿1元,一直到她大学毕业。

王飞(右)去村里看望点灯爷爷王有福的老伴

在新昌乡,有“十村八贤”的美谈。十个行政村的村支书,有八位是从外归来的乡贤。他们有山外的见识,有干大事的魄力,也有做事的底气。

泰安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余樟生也是“八贤”中的一位。他说,对坞村已经组织收购村里15栋古宅,整村开发也被提上议程。

他们,都愿意为天灯的延续添油加火。有了他们,古村未来会怎样?糖糖说了最近一件事。

非遗活动进古村糖糖供图

12月6日,一场关于“女性柔美”和“男性力量”的非遗活动在古村进行。新昌乡的木油榨传统技艺、輶輅拳、钢叉舞、洗马舞等四个省级非遗技艺都得到了展示,这也是古村自搬迁后,最热闹、进村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

非遗活动进古村糖糖供图

糖糖想到了去世的点灯爷爷。不怎么会说普通话的他,有一天拉着糖糖说,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整个村子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来玩的游客,热闹非凡。

如今,他的梦成真了,虽然在另一个世界,但他一定看得见。

打糍粑糖糖供图

记者手记——

一代代人不懈奋斗,才是不灭的灯火

驱车来到对坞村,是在雪后的傍晚。天色在汽车绕着起起伏伏的山路盘旋中渐暗。

黑夜中,突然抵达一处宽阔地。村口老樟树上,缠绕的景观灯闪烁;穿村而过的小溪上,横跨一座木结构的廊桥;廊桥边,6米多高的木杆子上,天灯已点亮。

这盏点了多年的天灯,一代接一代,未曾间断。村民们以此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实中,有不少下山搬迁的村落,因为人的离去,村子渐渐消亡。

对坞村是一个例外,尽管也是下山搬迁,但因为有了年轻人的回归,古村依然活着。

年底建成的一条通村柏油路,是古村崭新的开始。

余家富、王飞、余樟生……他们曾经外出求学、打工,如今回归家乡、建设家乡,让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在外多年,想得最多的,还是村里的模样,所以我想回来建设家乡。”王飞说。

“家人都在杭州,村里老房子也拆了,你住哪里?”我们问。

“住村民家里,这家住住,那家住住。”浓眉大眼爱笑的王飞,是真的热爱家乡。

“以前想着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在想着回来,是为了村里能有更好的发展。”他说。

对坞村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村里出过不少名人,点了年的天灯,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点燃天灯的薪火,传到这些年轻人手里。他们让古村焕发生机,让乡村有更好的未来。

梦想照进现实,年来不曾熄灭的灯火,它照耀着过去、现在,还有未来……其实,点亮幸福生活的,不是这股灯火,是一代代人不断传承、不停努力、不懈奋斗。

这是天灯新时代的内涵。

糖糖说:应该感谢这个好时代,我们从乡村走出去,还能回到村中来!

余家富、糖糖和孩子们。

新闻+

常山县新昌乡泰安村对坞自然村,位于新昌乡东北部,距离常山县城35公里。村庄位于山之坳谷中,当地方言称“坳谷”为“坞”,“对坞”之名便由此而来。

年,泰安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包括对坞村的王氏宗祠、石拱桥和立于村口的天灯。

年10月,对坞自然村下山脱贫惠民工程正式启动;年,村庄被列为浙江省古村落保护点。

从年开始,新昌乡党委政府以“全域、全景、全业、全民”为理念,打造覆盖全域的创新旅游目的地。

越来越多的古村落重获新生。主打古村元素的对坞村、红色文化的西源村、月季环保主题的郭塘村等5个村庄先行一步,成为景区村。

新昌乡旅游的一大特色,是民宿集中且各具风格。全乡8处精品民宿,共有个房间。除“领头羊”村上酒舍外,申山乡宿被评为金级民宿,走的是工业风;云上轩、树屋、油茶坊、水韵山居、麻山红则是全县漫居生活精品民宿。

在达塘村赏花,到郭塘村玩水,晚上住在对坞、黄塘的民宿……新昌乡已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景观村点,融入土榨茶油、洗马舞、輶輅拳等非遗文化,创建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路线,打造出“远山云水”乡村旅游格局。年,全乡域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

今年8月,新昌乡油茶风情小镇开始创建,旅游发展又有了新载体,为古村复活注入新活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