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愿山河无恙,月明君安贵州教育

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458713.html

元宵,中国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春节最后一个节日高潮。赏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耍龙灯、吃元宵……绵延至今的佳节依旧好不热闹!在名家铺展的元宵画卷间再逗留一番,年,就过完了。

元宵节·习俗

明月如霜,灯火如昼,景色如画,游人如织。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人们往往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庆贺。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寓有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符曾《上元竹枝词》

赏花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都在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了清代,民间的灯会仍然壮观,一直延续到今天。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观灯乐行》

猜灯谜

元宵节灯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这种传统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广受人民喜爱。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

元宵节·美文

“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正月十五夜,缤纷的灯光幻影里,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都在散文的世界里,悄然绽放......

元宵节,新年的高潮到了

作者/老舍节选自《老舍与北京》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盒。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节前就已“花市灯如昼”了

作者/冰心节选自《漫谈过年》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

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狮子龙灯焰火,曾在湘西极著名

作者/沈从文节选自《过节和观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预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

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元宵节一过,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算真正结束了。此岸的烟花在甜蜜闪现后,变成彼岸的惦念和回忆。再咬一口糯糯的元宵,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好光景的日子……是的,年过了,春来了。

欢欢喜喜闹元宵

小编也来凑热闹

看了元宵节的习俗

品了元宵节的美文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啦

十五日(打一字)

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

春日出游人不在(打一少笔字)

无价之宝(打一中药名)

汤药(打《诗经》中一句)

一弯新月(打杜甫七言诗句)

把你的答案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看看你能猜到几个

(PS:答案稍后将在评论区公布哦~)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等,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