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笔记图解青铜器纹饰兽面纹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是吸收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品质容斋品位容斋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之名本于《吕氏春秋 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报更也。“宋代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高产田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

兽面纹实际上是各种动物纹饰的集合体,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像头部正视的图案。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更恰当,因为饕餮纹仅限于“有首无身”的定义,而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

兽面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兽面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西周晚期以后兽面纹仅在青铜器的器足上部出现,作为器身的纹饰几乎不见。至春秋晚期,在晋国铜器上出现了一些用盘绕的龙纹组成的兽面纹,但这是少量的。到了战国及以后,兽面纹除了器足上部的装饰外,仅见于一些铜器衔环的铺首上了。

兽面纹的特点

从结构上看,兽面纹的构图基本上是程式化的,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艺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横条或者直条的复线或单线为主体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条纹结构成,并岐生出简单的雷纹。小器的纹饰很单调,大器的纹饰显得复杂一些。角不发达,也不大具体,较大的纹饰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状态。

商代中期的变化是突出了目纹,有的比例相当大,炯炯有神。纹饰很少用粗条纹构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整个兽面纹比早期精细,神秘的气氛强烈,但图案仍然是抽象的。兽面的主干和地纹区别仍不明显。大体上,商代中期的图像比商代早期的图像线条和结构更为复杂。象征性的体躯,尾端上下弯曲分开,如果兽面两侧配置有鸟纹,则兽的两尾是上卷的。纹饰线条有粗犷的和纤细的两类,有时一件器上两个图案各用不同贩线条构成。

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有三种形式,形象具体的、肢体省略的和变形的。

形象具体的兽面纹的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兽目相对地缩小,兽的脸颊和两腮额顶、兽腿、爪、体躯和其余的地纹能够用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兽面纹。

肢体省略的兽面纹是只有平雕或浮雕的兽面,没有兽体的其余部分,也仍然是图案结合的象征性省略,与所谓“有首无身,食人未咽”的形象无甚关系。

变形的兽面纹分三种,一种是只保留一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连的线条,多数是素面的,没有地纹,然而有的也有地纹,但是仍然没有纹饰实象的整体感。第二种是只表现一对兽目,其余部分皆以细密而规则的雷纹组成,是构图的退化现象。第三种虽然只剩下了象征性性的大兽目,但其余的条纹仍然做得相当精丽,不以其变形而简陋粗率。

兽面纹的常见角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最为发达,种类也很多,虽然它们的形象结构是公式化的,但是突出的角型却很不相同,这是区别各类兽面纹的主要标志。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著的《商周青铜器纹饰》一书中将这些兽角分为外卷角、内卷角、曲折型角、长颈鹿角及牛角纹。

角型有一些常见的,如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大方鼎,铭文为牛的方鼎花纹就是牛头纹,铭文为鹿的方鼎,其花纹即是鹿头纹,角型秀清楚。有的是弯曲,从根外卷如羊角,有的是从角根展开角尖向内卷,如牛角之类。有的是这类角的变形,即不像牛角,也不像羊角,可分别称之为上卷角或卷角。还有种种变化的角型,简述如下:

环柱角型兽面纹

角作半环形,中间有一短柱与额顶相连,这是一种动物角的变形,实际生活中还没有见到过这类角的动物。环柱角型兽面纹初见于商代早期,商代中期青铜器中反而少见,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又较为盛行。

牛角型兽面纹

这类角都似实际的水牛角,角要横向,角尖上翘而内卷,有的有向两侧展开的体躯,很明显是掉,可以认为是牛纹。但更多的是具有兽的利爪和长的獠牙,这就与牛无关了。

外卷角型兽面纹

类似牛角型兽面纹,但其角回环多转,和牛角型兽面纹已有较大的区别。

羊角型兽面纹

实体是羊头,角根上翘向下内卷,犹如四羊方尊羊头的平面图,这种角型的兽面纹,具有羊蹄的很少,大都是非蹄足而锋利的兽爪。

内卷角型兽面纹

这是牛角的变化形式,但又不是真正的牛角。粗大的角根横置于兽头的额顶两侧,角尖上伸后再向内弯曲。这种角型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商代中期的内卷角直接自两侧延伸而出,角尖上伸,再向内弯曲,这种开头的角,在真实的动物中是没有的。内卷角型兽面纹盛行于商末周初,个别的还见于西周中、晚期。

曲折角型兽面纹

角根在下,向上折曲而下,再向外弯曲而上翘,弯曲之处,皆作方折形。这种角不见于任何动物,但与西北高原上一种大角羊的角相比,却有些类似,这种羊角向两边下垂,角尖向外翘出。也许当时纹饰造型取自此类动物的角型。

龙角型兽面纹

这是一种较为奇异的兽面纹,即兽角是用完整的龙形来表现的。龙体也作曲折或扭曲形。但龙角型兽面纹并不普遍,只见于甚精的器上。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

角作上小下大的瓶形体,在实际动物中只有长颈鹿才有这种角,旧称龙角,是较晚起的角型之一。这种角型有时内侧岐出一刺,当是同一类物象。

虎头型兽面纹

真实的虎双耳竖起但不甚大,青铜器纹饰中的虎头纹双耳竖起,相当夸张。

熊头型兽面纹。这种纹饰的额顶有很夸张的宽而长的耳,和虎耳不同,面目也伟壮,当为熊之属。

龙蛇集群型兽面纹

兽面纹在西周晚期已完全衰落,至春秋早期已无所见。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部分青铜钏的鼓部,重新出现了兽面纹构图,兽头的眉、额、面颊和口等各个部位,都是以卷曲缠绕的、小的龙蛇组成的,变为龙蛇集群式的兽面纹。

---

本文由容斋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收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中国风原创内容/产品(工艺/健康)/交流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