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不要越学越糟糕次第与证悟
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条件等各不相同,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要想处理得当,方法尤为重要,这也是学佛的目的之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如何“行”是一项课题。从实际情况来讲,在家人不太可能完全放下俗务全身心投入修行,但不能因为放不下就放弃学佛,最重要的是学会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避免自己变得不僧不俗、不伦不类。我认识一位居士,起初他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皈依之后,学佛的热情被点燃,可惜的是,由于闻思得不到正确引导,狂热情绪甚至淹没了理性,致使他对世间的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周围人也逐渐将他疏离、甚至边缘化。几年以后,百无聊赖的他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当然,若是能完全放下,将今生投入专职的闻思修固然最好;但是因为有家庭,还有各种各样的事务未了,他自己既放不下,又不愿意去工作、不愿意面对世间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不伦不类的状态,工作生活都一塌糊涂。显然,这就是理解和方法上出了严重偏差,如果学佛越学越死板,变得连自己都不愿意面对自己,终日消极逃避,这实际上表明见地和方法已经出了问题。举这个事例之意并非出于藐视,而是因为每个初学者或多或少都潜藏有这种可能,我们应引以为戒,提醒自己勿重蹈覆辙。无论修行什么法门,首先要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通过对自己内心诚实地审视和观察,做出审慎的判断,再来决定自己适合的修持方式。虽然在家与出家修持的目标一致,但在方法上侧重点是不同的。佛陀也不希望有人越学越糟糕,越学越糊涂。事实上,佛陀正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去接引四众弟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从内心去改善自己,进而由内而外地让自己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好,这是佛陀的愿望,也是高僧大德们对众生的期望。学佛,绝不意味着消极逃避,而是应当积极面对,更不应以学佛的名义逃避责任,恰恰相反,要更加勇于担当。佛子唯一的目的,是要让自己和所有众生获得幸福和快乐,最终了脱生死,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为此,应学会的修持方式是六波罗蜜,而六波罗蜜再浓缩就是方便与智慧。佛陀所证悟的就是方便与智慧无别的境界,他所教导的也是这两方面的内容。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佛子自然也要学习善巧方便,同时令自己拥有无上的智慧
?次第与证悟:“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门之一。你已经知道它的技巧——当你幻想、计划或回忆时,就一直在用它——运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创造特定的图像。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刚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极端聪明且具创造性,它让自我做大部分工作来除去自己——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Language=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样子——你不是那个名字、标签、颜色、形状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觉。这时候,金刚乘打开了它善巧的宝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金刚乘本尊都有又长又美丽又复杂的名字、亮丽的颜色和形状,还具备让人心动的特质,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爱的一切。这些本尊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宣传术——颂扬本尊好得不可思议,你便完在某个本尊的功德中,几乎想去探究他的来源,以及现在他位在什么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为这些金刚乘本尊是实存“在某处”的掠夺者、惩罚者或奖励者,而在外面乱找。在精巧地建立起这位不可思议本尊的美丽概念与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后,金刚乘便接着说:“你就是本尊。”逻辑上,这很有道理,因为你具有佛性,真正的你是大慈、大悲、大力等等;而那个有限的你、那个错误地观想成自己的你,根本就不是你。你的实相是没有限制的、无边无际的,因此把本尊当作你的自我形象,比你凡夫的形象更能精确地代表真正的你。透过观想的方法,有意识地创造新的自我形象的过程,“有限的自我”形象便逐渐地被“无限的本尊”形象所取代。这种修心的方法不以打击我们的倾向来建立新的串习,而是故意创造一种更吸引人、更接近我们真实本性的习惯模式,来软化既存习性的坚固性与僵化性。它是对于我们的佛性,譬如慈悲和其他无尽功德的一种实际宣传。人类的心完全是条件式的:现在的你是由过去你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金刚乘给你一种新的限制,它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觉更接近本性的观想,取代你习惯上看待事物的方法。不仅对你本人,还包括你住的地方、周围的环境、生活里的混乱,一切外内构成你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以金刚乘的方便转成坛城。坛城也有取代的意思,因为它以更接近实相、纯净与神圣性质的观想,来取代目前你对于世间所持有的概念和印象。最重要的是,金刚乘不只处理心的问题,也处理身体的问题。“转凡夫身为本尊Mozilla/5.0(Windows;U;WindowsNT5.2;z面”的事物——包括快乐、不快乐、美、丑等等——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产物。这些概念,在我们心中创造了特定的习惯,当这些习惯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便化现在粗重与物质的层次,例如我们所谓的感觉(例如冷热等)与形相(例如美丑、大小等)。我们粗重习惯的聚集体就是所谓的身体,细微习惯的聚集体称为心;就像心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根据空性的理论,身体应该也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修行“观想”的方法很多,这全都须要从具德上师得到个人的教授,因此不适合在这里说明。一般而言,观想要把你的凡夫境(或凡庸相)转为本尊相。这种技巧不只能让你舍弃对于自己形相的平庸??.NET\x20??能够作为修止的法门,因为你必须留意许许多多的细节;同时,它也培养修观的洞察力与觉照。平常我们相信,关于身体方面,我们多半困在目前的状况里,这就是我们受苦的原因;而本尊观能帮助0.7解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因为没有东西坚固或真实地存在——这是观的层面。通常你可以自由地运用观想的技巧,把观境的大小和数量加以改变:有时候,你观想坛城和本尊比山还要大;有时候,观想得比一粒谷子还要小;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同时观想为上千本尊;有时候,则观想为许多不同大小的本尊同时出现。你可以观想自己每个毛孔中都有完整的坛城,坛城不比以前小,毛孔也不比平常大,然而每一个在另一个之中——这相当于观想自己在做密勒日巴曾做过的事:密勒日巴进入牛角中,显示出他不受大小、内外等等二元对立的束缚。这一切的观想技巧都是帮你达到无二境界的心理训练。想要创造出完整的观想,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就像要烧一个灌木丛一样,你不能光拿着一支火柴跑来跑去,点燃几片树叶就希望能达到目的;但是,假如你把落叶堆在树底下,再收集一堆干草和小树枝,要点火就容易多了,这样一来,就可能一生起火来,烧尽那个树丛。根据相同的理论,观想上也有个技巧,就是不要去观想本尊全部的细节,而只去观想某个特别的部分。这样做是因为人体靠近中脉某些特定的点,例如第三眼或是喉莲花,具有类似点火的功能;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观想那些点,一旦它们点着火,观想便能遍及各处——在你念完收摄之后,就更能了解这个意思。“收摄”是关于脉、轮、气、明点的教法,因此它比生起次第更内在化。通常都认为身体次于心,心被认为是力量大又具主控性的脚色,而身体则是心的奴隶。决定要这个、不要那个,试图移动天地以满足贪欲的是心,而不是身。通常心向哪里走,身体就跟到哪里,所以大部分佛教的修行都只放在心的上面,然而金刚乘却同时与身体和心打交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请求信息中,浏览器使用Origin这个HTTP头来标识该请求来自于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