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心理疗愈书籍导读越过内心那座山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1、作者亲身经历

许多心理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促进人类走向美好做出努力,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本书作者伊迪丝·艾格尔博士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

伊迪丝14岁时,与家人一起被抓入纳粹德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1年的非人生活中,亲眼看见父母被杀,同伴在面前被炸死。

当人们救出伊迪丝和姐姐时,她正浑身是疮地躺在死人堆里。

长期虐待导致伊迪丝背部严重骨折,已经动弹不得。她所认识的人几乎全部遇害了。

在遭受苦难后的几十年里,伊迪丝一直是自己过去经历的囚徒。

她表面上表现得很好,似乎把自己的创伤抛之脑后。结婚生子,成为临床心理学博士。生活看似平静,一切都在继续前行。

可事实上,她知道自己一直在隐藏过往。

过去的经历让伊迪丝自卑,又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她只能尽力取悦他人,试图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

伊迪丝将长期的怨恨和不如意归咎给丈夫,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她穿上白大褂开始实习。当看到自己的名牌那一瞬间,伊迪丝只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

那时候她意识到,如果不仅能先治愈自己,就不可能治愈别人。

带着这样的信念,伊迪丝逐渐在朋友与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突破思想牢笼,让内心自由的方法。

也就是本书所介绍的,越过内心那座山——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方法。

2、拨云见月,展开内心

将我们的心灵牢牢困住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和植入脑海中的想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亲朋好友的期待,至亲至爱的离去,我们总是逃避现实,指责他人和上天,无法坦然面对。

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持续困在受害者心态里,困在他人的眼光里,困在未解决的悲伤里。

甚至觉得自己弱小无能、无法挣脱眼前这片将自己困住的迷雾重重。

其实,打开牢笼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拨云见月,只需要一点点通往内心自由的勇气和方法。

如作者所说,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

打败我们的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当下发现没有选择的挫败感,和被生活裹挟前行的无力感。

可事实上,我们真的没有选择吗?

3、跳出受害者心态牢笼

我们暂时将目光从受害者的角度转换到倾听者的角度。

正如作者伊迪丝当时所处的内心牢笼,我们都知道她藏在心底的伤痕,来自于过往所带给她的痛苦记忆。

想想大多数人会安慰她些什么?

苦难都已过去,未来会更美好···

那些杀不死你的人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做人要知足。你至少还活着,还有许多爱你的朋友和家人···

可这样的安慰,跟伊迪丝多年的自我麻痹如出一辙。

无力且多余。

倾听者似乎说了很多,描绘了许多未来的美好。

可每一句话都无一不在告诉你:你之所以遭受这一切苦难,就是倒霉。

倒霉是什么?

倒霉就是只能怨天,不能对人释放情绪。因为运气不能被自己控制,所以苦难也不能。面对倒霉,我们只能一笑泯恩仇。

可为什么我就得这么倒霉呢?

最终问题就回到这样一个无解又让人钻牛角尖的点上。

这样的说法对内心真正伤痕不仅毫无帮助,甚至还会成为一块厚重的石头,将受害者好不容易积攒而来的一点点突破内心牢笼的勇气打散打乱。

《越过内心那座山》第一章建议我们跳出心态牢笼,尝试将受害者心态转换为幸存者心态。

从一遍又一遍地询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这事发生在我身上?”转变为“现在怎么样?”

当我们开始询问“现在怎么样”时,我就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6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