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胡同老照片,不仅是胡同生活的记录,还

在短视频APP有一个很火的北京博主,他天天溜达在各大胡同,吃百家饭。这位博主的视频点击量都很高,我想大家喜欢他的视频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的礼貌、周到,更多是因为胡同里大爷大妈的幽默、热情和人情味儿,这给了在都市里闭门生活的人们一种久违的温暖。

说到北京,很多人都会想到胡同。胡同,不仅是充满着老北京特色的地方,是北京的文化符号之一。还是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地方,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家。记得在短视频里,有一期,一个叔叔说胡同腾退要给他几套房子他也不愿意搬走,因为这是他从小到老生活的地方。是啊,那是他的记忆和根,怎么愿意搬走呢。

胡同滋养了无数的北京人,也接纳了一批北漂人,胡同里有蕞真实的生活,这些日常细节值得被记录下来。摄影集《胡同里的日常》就用余幅图片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胡同日常。摄影家尚君义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常年行走在胡同里,用相机记录市井生活,然后出了这本摄影集。这本摄影集不仅给了外地人一个了解真实北京人的机会,还让很多老北京人远去的记忆清晰起来,再次回想起那些充满温情的岁月。

摄影集里的照片摄于到年间,大部分为黑白照片。作者将照片归类,并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家长里短儿”“撒欢儿”“一把年纪”“街面儿”。

除了照片,作者还在照片下面配了文字,这些文字除了解释图片,还有对北京民俗、方言、特殊社会现象的一些解释。如在书籍25页到27页,图片显示了以倒腾房子为生的人,查看换房信息的人和搬家的人,文字就解释了这些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买卖房子的极少,绝大多数是靠单位分房,不过自打年下半年起,国家停止已实施了40年的福利分房分配制,而没条件分房的只能靠换房。如31页展示前青厂胡同的一场婚礼时,作者配文介绍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结婚的一些事宜,如60年代党员结婚得先向组织申请开具介绍信;80年代结婚要“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等。

除了社会风俗,作者还特别对一些北京方言进行了单独注释。列举几个常见的,瓷器:关系极好的人;白话:闲聊;拍花子:拐卖儿童;三青子:好坏不懂、蛮横无理的人等。

北京究竟有多少条胡同?就书里呈现出来的,东牛角胡同、输入胡同、米市胡同、青云胡同、儒福里、大川胡同、教尉营胡同、百顺胡同、百花深处……,就数不清。

作者的相机记录下这些胡同里外老百姓们的生活细节。有闲适,他们晒白菜、晒被子、唠嗑、吵闹、写信、遛狗、逗鸟、散步、乘凉……;也有逼仄,狭小的屋子,晾晒不开的衣物,没处打转只能在屋外洗头的妇女,以及简陋的公共厕所等;也有辛勤的劳动,坐着马车上班的青年,卖西瓜在露天睡觉的大爷,拉货的板儿爷,兜售高倍望远镜的小商贩,等着被雇主挑选做保姆的乡下小姑娘,找活儿干的民工,还有给树打药的绿化队等;还有一些被时代淘汰的印记,豆腐坊遗弃的磨坊,煤铺,一些被拆迁的胡同等。

其中,“撒欢儿”和“一把年纪”两部分的图片让我极为感慨。“撒欢儿”主要记录的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光,虽然我是南方长大的,但是感觉我的童年和北京孩子的童年是极为相似的,跳绳、踢毽子、拽沙包、捉迷藏、过家家、拍洋画儿、扇洋画儿、打乒乓球、捉蜻蜓(北京方言叫老琉璃)等,翻着翻着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童年时光总是那么美好,而看到后面的“一把年纪”时就会觉得有点凄凉,可能我潜意识里还是害怕衰老吧,其实老了的生活也并不那么难,穿汗衫布鞋遛弯的大爷、跷着二郎腿晒被货的老太太、围观下棋时指点江山的大爷们……,老了的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虽然这本影像集记录的都是一些小事件、生活侧面,但是这就是生活呀,这些画面不仅是胡同记忆,也是一代人的生存缩影,这样的记录真的很有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