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嗦嘎乡长角苗头饰研究
六枝特区梭嘎乡长角苗头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长角苗民族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因其民风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中国和挪威共同建成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专门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长角苗服饰中最为奇特的头饰是长角苗的最显著的标志,这头饰承载了长角苗族人的信仰和文化传承。
长角苗文化文化保护和传承苗族头饰研究
一、神秘民族“长角苗”,将祖辈头发盘进发髻里
在贵州省六盘水中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在距六枝特区60公里的梭嗄乡里居住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族。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民族学细分后称之“菁苗”,目前仅存余人。他们操苗语,主要集聚于12个苗族寨子,具有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他们常年隐居于海拔米左右的深山中,土墙茅房,纺纱织布,仍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式生活,与外界绝少联系,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苗族文化传统。
据说箐苗迁到梭嘎一带,大致在清朝初年。当时,吴三桂奉旨进剿今贵州西北一带的水西宣慰使、彝族土司安坤,安氏大败。许多依附其下的苗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躲进六枝特区、织金县与纳雍县三地交界处大山深处的森林中,以狩猎为生。“箐”,在当地汉方言中即“深山老林“之意。因在“箐”林中生活,他们就被习惯地称为“箐苗”。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选择了牛作为伙伴,并且在耕种中逐渐离不开它们了。于是,在人死之后,族人也会宰杀一头牛来祭奠死者。生时需要一头牛,死了之后也需要一头牛帮助。逐渐地,形成了对牛的崇拜,而且也慢慢地将当初插在头上的树枝换成了牛角的样子。这支苗族在日常的生活劳作中经常遭受一些野兽——主要是鹿的袭击。大家就在牛角上缠上黑黑的头发,并用白色的麻线绑紧,成为鹿角的样子,以此来迷惑野兽,对付它们的进攻。久而久之,这种装饰就成了这支苗族的独有头饰。这就是长角苗的来历。而头饰后面的小花,则是纪念为了苗族而牺牲的苗王。
(二)长角苗的头饰及其特点
千百年来,因为这个民族的妇女在梳头的时候还总是保留着每天掉落的头发,并用一根木制长角加上亡故祖先的头发绑在一起,束成发髻,因其独特的长角发式得名为“长角苗”。长角苗的发髻庞大,发髻,因其独特的长角发式得名为“长角苗”。长角苗的发髻庞大,真头发只是“打底”用,盘头用的假发是祖辈将掉落的头发用麻线编织真头发只是“打底”用,盘头用的假发是祖辈将掉落的头发用麻线编织起来,传下来的。家中的祖辈在梳头发时掉落的头发用麻线编织起来,当家里的女儿出嫁时,他们会当成嫁妆传给女儿,所以经过一代代传承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硕大的长角。长角苗女子先用一根长约2尺左右的牛角状木板将头发盘在脑后,再在木角上把假发盘成巨大的“∞”字形。头饰高约15公分,两头垂于耳下到两肩上方。如果在很长时间之后,遗留下来的头发开始变得枯燥失色,那她们就会去染色,把这些假发染成和自己头上一样黑的颜色,为的就是保持头发的乌黑光泽。为了使发型显得庞大近年长角苗的女人把毛线也盘进了发髻里。
少年和老年所戴的头饰都是小一些的,大概有四五斤左右;中年人的则要大得多,最重的大约有十多斤。男人在打猎和劳动的时候,则不戴头饰,只是将头发挽好盘在头上。解放以后,要求男人把头发剪短,于是也就无法再戴头饰了。从八十年代以后,女人也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会戴头饰,而平时只戴长角,不盘头发。最初长角苗的男子也要戴“长角”,而现在用头巾代替。
(三)长角苗的盘发手法及过程
中年妇女在为我们演示长角苗特有的发式的盘法:首先把一个1.5—2尺的木制长角和自己的头发缠在脑后做支撑,再将长约2-3米,重约3-6公斤的“头发”以“∞”字形缠绕在长角上。这个“头发”可不简单,那是将女子历代母系,长辈每天梳发时掉下来的头发掺着黑麻毛线搓成辫子编织而成。这些长辈的头发是作为嫁妆传给闺女,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长角苗认为,长发是生命繁衍的一部分,需要代代相传,这样也能得到长辈的祝福和保佑。然后用一绺白色的毛线交叉缠绕,将长角与黑毛线固定。盘好的头饰不能太松,太松就会散掉,这绝对是一个技术活。最后在后脑勺处点缀上一个小饰物。这就是完成后的发髻。整个头发盘好后,头饰高约15厘米。雍容的头饰,有一种“公主的华贵,发髻盘得越大就越漂亮,也越显示主人的美貌与高贵。
二、长角苗的“梳头”,将情爱融入头饰
梳头是长角苗青年男女谈婚论嫁之前展示自身形象的手段,也展示了箐苗希望与激情的传统。梳头用的材料是长角,一般1.5-2尺长,最宽处3寸左右,它上面的梳子,即长角中间挨头最近的地方有成梳子的齿齿,捆束发髻(有的是假发)与长角的粗白麻线和蜡。有些粗白麻线用毛藤巅巅以后的三四节做成。
(一)长角苗头饰的材料制取
春夏之交,正是毛藤长势正旺的季节,哪个坡头长毛藤,朵有们会争相前去扯来,从能用手指掰断的节道处取下,嫩的几节毛藤被朵有们撕成两半边,放在清水里泡杆把烟时候,然后捞出水用一片小竹子慢慢刮,刮出白碌碌的一层来,放在太阳坝头晒,干了就像漂过的火麻一样一片片的。朵有们白天不得闲,就利用晚上何处时间拿在摇摇摆摆的油灯下搓,一般搓成一丈二尺长一根,要百数根合拢来才有大手拇指那么粗,这就够了。有的套在手腕上搓,需要好长搓好长。把这些白花花的粗线放成一绺,绕在发髻套着的长角上绾巴实,男的角上绾成两路竖的,四路横的;女的就绾成瘪的“网”字形。
(二)朵有和朵村的头饰传情
朵有(男娃娃)梳头一般在十六、十七岁,也就是火爆爆的青春季节。梳头没有哪样辈份的高矮,寨子头谁梳得好就请谁来梳。如果几个朵有功夫差不多,就你给我梳,我给你梳。这样时间一长,摸不清头路的人请人指点,箐苗12寨中,每个寨子都有几个梳头的高手。
朵有梳头比朵村(女娃娃)更花时间,因为朵有梳头要一束一束的慢绕,往往是一束压一束的转,耳朵头上要转出两个角来。中间用蜡把头发根凝固成两匝将其他头发支高蓬起,然后再用发髻与长角固定在头上,直到满意了才算成功。
朵有梳,这种梳头一次要管三四天,跳花坡时吃饭不能用碗,是用木瓢舀来伸长脖子吃,一顿只吃两、三瓢,生怕弄坏了头饰。朵村梳头可以大把大把的梳,用蜡捏的匝也只捏一个,整好的头饰呈岔角形。头饰轻的四、五斤,最重的有十二斤。就是朵村每次梳理盘头,穿戴完毕也要用两三个钟头。从前男女不分,都带头饰。今天朵有已经不戴头饰,只有到了跳花坡或其他节日庆典的时候才戴了。平时,只有朵村戴角,朵有不戴,假发都梳理好存放在家中。
未嫁人的姑娘通常会在发饰后戴花来告诉男孩儿们自己仍“名花无主,”以鼓励男孩儿们示好。姑娘们大都会戴铜项圈以做装饰,戴的铜项圈越多,证明戴项圈的女孩儿家境越好,然后用一块小方帕将戴的铜项圈们从前面扎住。姑娘们会在小方帕上绣上最精心的刺绣,用以向男孩儿们展示自己的刺绣功底。
女人的服饰前有一快半圆的羊毡围腰。这块围腰在很久以前是用以遮羞,但到如今,妇女们不仅用它来保暖,装饰,它还是妇女们在怀孕时的重要保护工具。另外,妇女们还拿它做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的做针线用的小桌子。围腰也从最开始的树皮变成了兽皮,最终演变为羊毡。年轻姑娘们还会在围腰上拴上两块帕子,以便在有心仪的男孩儿送东西时当作信物回送给男孩儿。
长角苗妇女头饰三、长角苗头饰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罗刚说这里堪称人类文化的活化石!”。长角苗被外界发现后,因其民风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中国和挪威共同建成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专门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至今,博物馆已先后接待了挪威、法国、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到长角苗社区考察与旅游。不过,随着长角苗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增加,长角苗族人开始逐渐了解外界先进的生活生产方式。选择继续延续古老传统,还是放弃传统外出寻求生存资料,已成为大部分长角苗族人心里的一道选择题。
(一)长角苗头饰文化面临的危机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变嘚越来越便利,偏远的小村落也开始与外界接触,年轻人更是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和追求,他们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更倾向于简洁的穿搭,追求时尚的风格。因此,由于长角苗的头饰“笨重”且巨大,所以当地年轻人不太愿意去打扮和传承了,传承者越来越少。科技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极大,越来越“商业化”的长角苗文化只是众多民族面临的危机的小小缩影。如今,长角苗的头饰传承面临着巨大危机。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长角苗族文化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姻嫁、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蜡染艺术。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恍若身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甚至连婚姻至今还是在本民族内缔结。这种婚姻关系成为一条坚固的纽带,把这12个长角苗村寨紧紧连在一起。箐苗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男方向女方求婚的仪式被称为“打亲”,要进行一到两天;丧葬仪式被称为“打嘎”,更为隆重,从搭建嘎房到葬礼仪式结束,整个过程肃穆、神秘。12个寨子都来送礼致哀,寨老在竹杆上刻划符号,记载礼品数量,以便日后还礼。在仪式中,自成体系乐器三眼箫、芦笙舞都会呈现。三月上旬的龙日。苗人就将所有的鸡拿到山上去祭拜那棵最大并且一年四季都不会落叶的神树,祈祷以后的平安和幸福。从此以后,每年的那一天就成为这支苗族的“祭山节”。
这些习俗对其他民族而言可以可无,但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勾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进步摧毁了太多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中华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特有的魅力,这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显的由为重要,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多渠道资金来源。要切实得到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专项资金的投入和赞助,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基础。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的各项工作都离开资金的支持。这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又需要社会各界、各渠道的共同参与。
(2)利用传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度。
(3)大力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被保护的基础,一切艺术形式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保护。
(4)树立民族民间文化认同感,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让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融进血液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自觉、自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5)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完善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借鉴别国的成功保护模式,以充分实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其进行有法可依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总结
长角苗族丰富且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书卷中绚丽的一笔。庞大沉重的头饰就如同他们的文化一样,丰富而独特。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科技化,智能化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冲刷和打击,所以科技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要协同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证。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要积极的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活下去。
参考资料
1.走进长角苗.三苗网
2.长角苗景点概况.旅评网
3.梭戛长角苗族头上的历史.中国网
4.《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安丽哲
5.《中国西部旅游》贵州梭嗄长角苗民俗游,四川西部旅游杂志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