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越溪牛灯舞舞出浓厚巴蜀韵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资讯

川观资讯郑志浩整理

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下,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巴蜀乡土气息。

牛灯舞,顾名思义以放牧、农耕为背景进行创作,编制牛头和牛衣,以说、唱、走、跳为表演形式,目前形式多为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将牛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牛与牛打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动作融入其中,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舞蹈前,牛头的制作是关键环节。传统的牛头制作,先用毛笔在棉布上画上简单的花纹,然后蒙在簸箕上,用橡胶球涂黑做成眼睛,缝上用棉花缝制的牛角。牛头颜色不同,寓意也不同。黄色象征庄稼丰收,红色象征着日子红火,而青色、黑色就是水牛的颜色,表现了牛与农耕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年间,在乡村里没有路灯的时候,就有人拿着桐油灯、煤油灯为表演队照路,这一舞蹈也就有了牛灯舞的说法。

牛灯舞在越溪镇及周边地区深受老百姓喜爱,有单牛表演、双牛表演、群牛表演、牛灯和狮灯共同表演等多种形式。上门拜年祝福一般是单牛表演,广场和舞台表演多用双牛、群牛或牛狮共同表演。不过,传统牛灯舞表演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故事性。表演随意性大,主要是走乡串户行叩拜礼,说四言八句为人们讲好话,形式较为单调,上世纪八十年底一度淡出当地群众的视线。

在创新传承上做文章,威远在牛灯舞原生态表演的基础上,以当地浓郁的川南乡村风俗为依托,让表演内容有了很大的调整。在变革过程中,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并结合山歌、吹笛等方式,进行剧本创作,使表演更有故事性,推动牛灯舞登上了正式的舞台。

年,越溪牛灯舞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作为四川省选送的节目,越溪牛灯舞参加首届“农民艺术节”,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获最高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威远在越溪镇也建成了越溪牛灯舞民俗陈列馆,重点展示和传承越溪牛灯舞的历史、表演形式、音乐和道具制作等相关知识,打造牛灯舞传习基地。威远还将把越溪“牛灯舞”文化、古砦文化相结合,在俩母山打造禅茶山穹窿景区,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