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叶圣陶讲透了学习语文的底层逻辑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444776634184968&wfr=spider&for=pc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给语文下的定义,他认为学语文为的是用,通过思考引导我们“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然而,语文课的学习,往往被莘莘学子视为“拦路虎”,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道“硬伤”,每每提及总是扼腕叹息。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老先生,一直以来,对语文教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本《叶圣陶的语文课》,是从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中选编的。

通过叶圣陶讲授的十九堂语文课,教会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从言行习惯到词句的组织技巧,培养高效阅读写作方法以及深入浅出的文艺作品鉴赏能力,突破语文学习的底层逻辑,重新认识真正的语文之美,让学习语文变得Soeasy。

将书读活——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要怎样进行阅读呢?叶圣陶老先生总结得非常精辟:“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中,用心记,多思考,把书读活,学以致用。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矻矻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斯得读之用,书可束高阁。”

正如叶圣陶所言,读书时持批判态度去读、灵活地去读,就不会被书所奴役,才能淘汰沙砾,发现珠玉,汲取书中的智慧,并为我所用。

把文写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意思是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叶圣陶认为:“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但是,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

他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写文章,因为生活可以为写文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随笔的题材,所以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文学鉴赏,不拘泥于文字

老先生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想象是鉴赏重要的条件。

但是想象也并是随意的,需要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阅读中进行研究、考察,发挥想象力,就会有不一样的欣赏感受,继而打开视野,丰富经验。

无论是写作,还是文学鉴赏,都离不开生活,只有对生活有足够的体验,从生活中撷取足够的经验,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有足够的理解,也才能丰富自己的语感,增强文学鉴赏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我想这句是关于语文学习或者语言学习的精髓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本《叶圣陶的语文课》,叶圣陶先生不仅为我们分析了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还通过解读徐志摩、鲁迅、胡适、韩愈等人的文章,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阅读,让我们充分理解一篇好的文章是如何写成的,又该如何去鉴赏文学。

经典就要永流传,大师独具匠心的分享,日久弥新,淳朴厚重的感觉迎面而来,受益良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