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突时,执行谁的
封建社会皇帝世家下达的指令叫旨意,是对最高统治者命令的尊称,旨意大体分三种:1、圣旨:皇帝亲自下达的旨意形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在明清时期以后,圣旨都以:“奉天承运,皇帝昭曰(或者诰曰、敕曰、制曰)”开头。圣旨有书面、口传、御批(皇帝用朱笔写在小幅纸上的批示)的形式。圣旨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用料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2、懿旨:皇后或者太后的旨意。3、令旨:贵妃、太子和亲王的旨意。懿旨和令旨主要在皇朝发生突然变故,皇位空置;幼主新立,权臣当道;皇帝羸弱,后宫干政;与君不和,图谋不轨等情况下太后(或皇后)与皇太子(亲王)暂时用懿旨、令旨的形式发号施令。如明朝成祖朱棣御驾亲征,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年英宗朱祁镇被俘,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监国,都是以令旨传令。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朱厚熜即位前的四十天时间里,都是张太后的懿旨颁行政令。在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圣旨从理论上来说是最大的,但实际上受时局、朝代不同,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1、北魏时文明太后废掉自己十八岁的儿子献文帝,逼迫他禅位给只有五岁的孙子孝文帝,献文帝十八岁就做了太上皇。2、后唐庄宗李存勗的圣旨与皇后刘氏懿旨并行,地方官员也是按先后顺序执行,导致天大乱,直至李嗣源夺权兵,李存勗阵亡,刘氏被杀后这种局面才结束。3、唐朝初期,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的旨意就让各地方官员左右为难,这个也得罪不起,只能根据先后顺序来定,史书上记载: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4、宋朝时皇帝的圣旨弄不好会被宰相、台鉴打回,可能就是废纸一张,更不用说太后懿旨了。5、明神宗万历皇帝想立次子朱常洛为太子,但被其母李太后强迫立长子朱常洵为太子,封次子为福王。6、清朝光绪帝圣旨和慈禧太后的懿旨并行,而慈禧太后的强势让光绪皇帝多次被迫收回自己的圣旨。慈禧太后对同治帝偏爱哪个皇后和嫔妃非要干涉其中,同治和所有后宫们也不敢反抗。综上以这个问题要看皇帝和后妃、太后以及诸侯王的博弈,谁的权力基础更强,谁更掌握军权,谁的旨意就更加的算数。
上一篇文章: 还要涨价国内卖326元,出口卖13元,同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