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
第12课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准备:1.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2.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激趣:美丽的夏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夏天的哪些景色吗? 2.过渡:是啊!夏天的荷塘是那样的美丽、迷人。快看!(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3.导入: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我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荷花,多么想吟诗一首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荷塘的古诗。 4.识记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5.揭题:诗人白居易用一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板书诗题:池上)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上。 6.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设计意图:通过夏天图片的导入,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3.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拼读。教师相机强调:“踪、采”是平舌音,“萍”是后鼻音。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识记“踪、迹、浮、萍”。 采:(出示字理图)会意字,它就像是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本义是用手指或者指尖轻轻摘取。 踪: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的意思。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的意思。 5.划分节奏读诗。 (1)引读:同学们真棒,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我们不仅要把诗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感。我们来听一听朗读录音,你能正确划分节奏吗?(2)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3)指名读出节奏感。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导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教师范读)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感来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呀! 8.引导学生初读诗文,质疑:荷花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美。在听读、范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中,体会古诗的韵味。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过渡: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塘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小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3)出示“莲蓬”的图片,简介:莲蓬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莲子就慢慢成熟了,它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 (4)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体会小娃偷采白莲的心情。 (1)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地去采白莲,他当时在想什么?是怎样的心情呢?(预设: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 (2)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 (3)小结: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导学: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是从哪儿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最传神的诗句“不解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藏踪迹”,体会小娃的顽皮、纯真。3.学生汇报。 (1)小娃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怎么样了?(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啊! (6)齐读后两行诗。 4.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们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呢?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荷塘之美。同时进行心理体验,让学生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体会诗中的情趣。 四、倾情朗读,背诵全诗 1.出示与古诗内容相对应的图片,请同学分别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2.练习背诵: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考一考,师生合作背,齐背。 3.引导想象: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4.小组里编一编这个故事,推荐“故事大王”在全班讲一讲。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行背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筑相应的画面,把简单的四句诗想象成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指导写字,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讲解书写要点。 采:平舌音,共8画,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爪字头。“木”的横位于横中线上,撇、捺舒展。 3.指导学生书写“首”。 (1)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尝试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归纳:“首”,翘舌音,9画,独体字。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4)教师示范。 4.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5.展评学生写的字。 6.拓展:写儿童趣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设计意图:写字是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指导书写的过程,不只是提高书写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发现写字规律的过程。此环节让学生先观察生字,再分析字的间架结构,会降低书写难度,加上教师规范的书写,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第二课时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引导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激趣: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诗人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是啊,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了,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出示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出示本节课的生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指名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再读一读生字。 (2)教师强调:“柔”是翘舌音,“露”在本课读lù,“角”是三拼音节的字。 4.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明确: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泉眼里流出的样子。本义为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明确: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相机用“爱”组词并造句。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荷、露”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组词进行复现和识记。 (4)出示牛角图片及“角”的字理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识记“角”。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泉水 流水 友爱 柔和 荷叶 露水 牛角 6.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 (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感。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重要目标,因此,本环节的设计重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领悟生字的特点。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诗,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阴、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2)指导朗读:一道溪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来,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到水面上,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4)引导学生交流:“才”和“早”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5)引读: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①指生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景色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承载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欣赏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设计意图:阅读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盛夏荷花的诗,与《小池》对比,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对古诗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端正,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进行范写,相机指导书写。 无:共4画,独体字。两横上短下长,第二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竖撇从第一横中间位置起笔,竖弯钩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上起笔,弯钩伸展。 “树”是第一个要求会写的左中右结构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左中右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做到“两边高,中间低,三个部件要靠紧”。树:共9画,左中右结构。这样的字要写得紧凑,部件之间要穿插避让。“又”的横撇要写到木字旁的点下方,长点位于“寸”的点的下方。“木”和“又”的捺要变成点。 爱:共10画,上下结构。上部爪字头较小,撇是平撇,秃宝盖扁而宽。“友”字的横在横中线上,第二笔撇较长,第三笔横撇较短,第四笔捺长而舒展。 尖:共6画,上下结构。上部第一笔是短竖,位于竖中线。下部“大”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舒展,位于同一高度,撑起整个字。 角:共7画,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斜刀头短撇从竖中线起笔。下方“用”中间的两个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先临写,再自己写两个。 4.投影展示,欣赏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探究生字,教师范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最后欣赏、评议生字,让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生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展示古诗画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关键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从而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烦请留言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获取更多教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