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代表权威,为何古代没人造假篡改不是不
我国古代,皇帝即天子,是普天下最具权势之人,凡下命令,是不得不去执行完成的,否则有极大可能性会因为违抗皇命遭到杀身之罪,甚至搭上全家人的性命。而皇帝要发布命令、亦或宣布奖惩的相关言论时,都会借用“圣旨”这一载体。圣旨的传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由太监口头传达的口谕;另一种则是写在丝绸或棉缎上,再由使者代为向当事人宣布。至于用哪种方式传达圣旨,全看这条命令的性质了。一卷圣旨就有那么大的权威性,在其制作过程中,皇帝也并非全程监视,为何古代基本没出现过假圣旨呢?难道就没有人想通过更改其中的传达内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吗?其实不是没有,而是圣旨的那些个防伪操作太难模仿了!第一,制作材料昂贵,还有繁琐的规矩!圣旨算是皇帝御用的东西之一,使用的布料都是上好的蚕丝,人工织绣而成的,有时候还可能会使用番邦进献的布料来制作。这些制作材料稀有,且基本只出现在皇宫中,寻常人家是不可能拿到一分一毫的。而且,给不同等级的官员下达的圣旨用料和色彩是有严格规定的。以清朝为例,给五品以上的官员颁布的圣旨是多色的,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而五品以下的官员拿到的圣旨则颜色单一,多为纯白绫。即圣旨越豪华,就说明受旨的官员品级越高。圣旨的轴柄质地也会因为官员品级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别:一品用玉轴;二品用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则为黑牛角轴。想要造假圣旨,没有这些材料可不行。第二,圣旨的规格不定,具体的模样只有制作者知道!我国历朝历代对圣旨的规格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多随现实而定,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也可能出现由两米到五米不等的长度,有时候为了宣读一份圣旨,需要三四个太监捧着圣旨才行。如此想来,想要篡改圣旨内容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到无声无息的。即使是想在宣读过程中有意曲解其中意思,周围几双眼睛盯着,怕是那嘴也很难灵光了。明清时期,圣旨是有专门的起草撰写人员的,即翰林院的“庶吉士”,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就是其中一员。这些人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较高行文水平的,所以经由他们之手完成的圣旨几乎达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则意不达的程度。圣旨内容不同,用途也不尽相同,所以规格之间的差异约摸只有参与圣旨制作的官员和皇帝本人知道了。第三,颁布圣旨的过程就好比现代运输钞票的过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接触到的!在古代,圣旨从制作到运输,再到宣读等诸多环节都有专管的官员进行操作,而且有规定,圣旨每到一个官员的手中就要盖上他的官印,还有画押签字,以便于在圣旨出问题后,好拿疏忽的负责人试问。最后皇帝检查完毕后,盖上玉玺印,这份圣旨才能生效。这个玉玺一般由皇帝的心腹保管,除非皇帝看错人,信了个小人这种情况意外,能为皇帝看管玉玺的应该都是有一颗忠心的人。环环相扣,层层把关,伪造假圣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精选¥40.5¥4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第四,圣旨也是有防伪标识的,唯独织绣工匠才知道在其中的奥秘!圣旨两端各有一条翻飞的银色巨龙刺绣,同时锦缎上还绣满了祥云图案。单就这两个标志而言,已经是唯独具有高超技艺和足够精力的绣工才能做到的了。明代朱元璋出了名的多疑,他嫌这防伪力度不够,便苦心地原创了新的防伪标志。圣旨有固定的开头,且两千多年没有变过,即我们都熟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元璋就是把主意打在了这第一个字——奉上,所以他要求绣工必须将这个字绣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这项规定让诸多绣工都犯难,更别提造假的人了!最后可以再补充一点,古代的皇帝自然明白圣旨只要存在,自然会有小人为了私欲排除重重困难来伪造的,所以特意规定了,伪造圣旨即与谋反叛变等大罪同刑,以死谢罪不够,必然是要被折磨的。明朝太监刘瑾就曾经因为伪造圣旨上的玉玺印,最终被处以凌迟致死的。综上所述,圣旨是皇权的代名词之一,在古代皇权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自然会设有相应的麻烦操作来保证其不被轻易篡改的,而且也会规定好罪行,以示警告。所以在古代伪造圣旨是十分困难的事,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小人得利虽不论手段,但权衡利弊的事还是会做的。
上一篇文章: 他家传9道圣旨,博物馆借走展览却丢了2道 下一篇文章: 站在宋徽宗角度看水浒传,皇帝做局以贼杀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