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种类多样味道各异,为何形状却被四面
粽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每到端午之时每家每户都会准备粽子和咸鸭蛋。粽子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千百年来粽子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大家不仅是在端午节庆之时才会享用粽子,现在平时在商店里随时也能买到这种佳肴。
粽子的流行不仅在我国,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都很风靡。粽子的口味非常之多,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咸甜都有,而且包出来的形状也有不同。尽管形状上有些差异化,但是普遍粽子的样式都是以四面体和立方体为主。这和粽子的历史渊源有极大的关联。
一、动物的角在古代宜用于祭祀,粽子的形状参考与此。
1、粽子在古代被称为角黍,物如其名就是有棱有角的方体。
中国一直都有祭祀的习俗,在古代和少数民族中,这种传统尤为盛行。古代的时候粽子还不叫粽子,而叫做角黍。在春秋时期,百姓用茭白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的形状,人称角黍。一直到了明清之后,人们开始流行用糯米包裹,这才开始称之为粽子。
角黍最早在古代时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在东晋范注的《祠制》中就有记载“仲夏荐角黍”。讲得就是到夏至之时有用角黍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角黍如同其名,为角形的粽子。
在样式上和现在的粽子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内里包裹的是黍,俗称黄米。最早的粽子也并非使用现在的粽叶所包,而是用竹筒装裹的。
竹筒装裹的好处就是密封,防腐易于保存。而后来用的粽叶也有这个功能,但是它比竹筒更加轻便实用。竹筒的粽子在食用和制作过程中,都要使用刀具。这让本就追求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感到烦恼,但用粽叶包裹就省去了这种大光剑影的情况。
2、角黍是动物角的替代品,赋予了祭祀的功能。
在古代动物的角尤其是家畜牛的角,一直是古代人崇拜的灵物。常年被用作祭祀神灵以祈求来年获得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种古代的祭祀制度早有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
在《诗经·周颂·良耜》就有这么一段描述,说杀了一头大公牛,它头上的两只角非常的弯而美,用来祭祀神明,前来的传统后人来继承。正是描述这种用牛角来祭祀神明的习俗。
而后世所出土的西周文物中,也有相关的铭文与之相互呼应,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并且牛角作为灵物,不仅仅用于祭祀,也出现在各大宾客宴席之中。许多地方会用牛角做的杯子来畅饮祝福,以表达自己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
可见,角是古代时候人们与神明沟通的媒介。但是牛角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古代这种热衷于祭祀和神明向往的时代,往往变得十分珍贵。于是,就有能人想到一个办法,用角黍的形状来模仿动物的角,来替代数量有限的牲畜之角。
从此角黍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就是祭祀。在古代的传说中,角黍一般供给一种叫做獬豸的神兽。这种神兽体型大的像一头牛,小的像头羊,长得类似于麒麟。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额前一般都长着一个角,先秦楚人也称它为独角神羊。
传说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也能分辨是非曲直,判定吉凶,所以是人们占卜求助的对象。史书上记载,只要将角黍供奉给獬豸,它就能满足人们占卜的愿望。由此可见,粽子的立体形状,就是代替动物神角的象征,古人认为用之祭祀,是特别灵验的。
二、粽子是祭祀屈原的,但形状是为了卡住鱼嘴巴的。
1、关于粽子与屈原的关联,其实是后人流传的。
因为粽子本就有祭祀的作用,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保证祭品的纯净,就会用草木灰掺和进去煮熟。但是经过一代一代的变化和演变,粽子已经变成了大家的盘中之物,用草木灰掺杂的粽子口感欠佳。
所以到了晋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南方开始使用糯米,北方开始用秫米。都是粘稠的种类,更能保证粽子口感的同时,保证粽子的整体性。于此看来早在屈原存在前,粽子就已经产生了。并非是因为要祭祀屈原才有了粽子。
而且之前也说了粽子是代替动物角祭祀的用品,更是流传千古由来已久,跟屈原出生的时间上都无法同步。怎么会仅是因为纪念屈原才产生了粽子呢。
2、粽子的形状是为吓唬鱼鳖,不然鱼吃了屈原没得吃。
粽子真正跟屈原扯上关系,除了时间上的契合,还有小说中的演绎。到了晋朝,粽子被人们用来作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而端午节的时间刚好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与屈原的忌日为同一天。因为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人们顺水推舟的给粽子新添加了一个定义就是屈原的祭品。随着时间流逝,到了南北朝时候,屈原的地位更是不断地崇高。
南朝有个搞文学创作的人叫做吴均,他写了一本名为《续齐谐记》的奇幻小说,当时屈原已经去世几百年了,里面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说是在东汉年间,已故的屈原突然在长沙显灵,告诉当地的人们,说他很感激人们对他的祭祀。
但是祭祀用的竹筒饭常常被蛟龙偷吃了,以至于自己很可惜的并未享用到。希望人们用楝树叶包着米,再用五彩丝线缠绕在外面,这样的粽子会让蛟龙感到害怕,而不敢偷吃。虽然这是一个编撰的小说,却流传甚广。
就跟许多流言蜚语一样,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了真的。久而久之人们也认为这个传说是真的,粽子的外观也开始改变,最终变成了传说上的外观形状。当然这个传说还不只有一个版本,虽然大体内容相似,但是表达具体描述却有差异。
有的说粽子包成有棱角的样子,会让鱼鳖误以为是菱角,因而不会食用。还有的传说是说,屈原本是投河自尽,老百姓们为了救他,就用大米包了带角的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便与卡住鱼的嘴巴,不让鱼们啃食屈原的身躯。
不过这么多版本的变化其主要用意,也不过是粽子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也是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一种敬仰和缅怀而已。
三、除去神话和传说之后,人们觉得粽子形状的真实原因。
1、粽叶的特性决定了粽子的形状,没得选呀。
卸掉那些神话传说,按照正常的生活知识我们来分析,其实粽子的形状和粽叶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包粽子的粽叶品种一般为芦苇叶和若叶两种,南方一般用若叶,北方用芦苇叶。这种粽叶的材料对人体本身都大有益处,并且还有奇特的防腐功效。
不管是哪个品种的粽叶都是细长的形状,而且作为一片叶子毕竟只是纤维结构,并不适合多次的扭转折叠。粽叶脆弱的特性,让它容易在反复的包裹中破损。
正是由于本身叶子的特性,使得粽子包裹时必须采用简单快捷的方式,而在包裹折叠的过程中定然会产生角。有了角的形状,包裹着丰富食材的粽叶自然是立体的形状。
2、立体形状的粽子,也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大智慧。
同时四方体或者立方体的形状也可以使用最少的粽叶,并且包入最多的食材。作为古代生产力不够先进的时代,这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而且在那个劳动力作为全国主力的状态下,包裹食材的量是非常重要的,以方便于人们在劳作之后食用得以饱腹。同时折成的角也能很好的密封住粽子内部,以防食材的漏出,因为在角的部位,折叠了两层粽叶。粽子内部的食材,大部分为糯米。
糯米的属性又比较难熟,在蒸煮过程中,四面体的结构容易煮食,让粽子全方面受热。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没有像现代一样有利的工具。而粽子身上的这些特性和形状,无疑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这些成果我国劳动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积累中的智慧结晶。
总结:
粽子这个小小的食物,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普遍的食物。但是不仅代表着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对于百姓的意义,同时也寓意着一位伟人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这个简单的节令食物,从原料到外观,到外形都有着历史留下的印记。
在古代,粽子不仅是风味独特的应节食品,更是一种祭祀物品。端午节吃粽子祭祀屈原,虽然只是后人冠名的流行说法,但是粽子作为祭祀品,却是一种包含着特定内容的吉祥物,形状中更是蕴含着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祈愿。
粽子蒸煮过程中,散发的宜人的香味,更是为端午节这个节日增加了不少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参考文献
《续齐谐记》《诗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