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吴制扇工具田野调查
鄣吴镇坐落于湖州市安吉县西北,此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竹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曾走出海派大家吴昌硕。
在上个世纪,鄣吴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接受了苏州制扇厂的外包业务,为苏州制扇厂制作折扇,创造外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年青涩的学徒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制扇工艺大师。鄣吴制扇技艺在苏州制扇技艺的影响下既坚守传统又发展创新。
明代洒金纸竹骨折扇(鄣吴吴麟墓出土)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制扇行当里,老师傅们也相传着一句古训:三分手艺,七分工具。这都反映了在制扇行业中,工具对于手艺人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作为一位制扇手艺人,必须先成为一位制扇工具制作者。每一位传统制扇艺人的工具,大部分都是自己亲手制作或是亲身参与到工具的制作当中去。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工具的易获得性大大增加,使得一些年轻的制扇艺人更加倾向于购买现成工具并加以一定的改造,使之适合制扇要求。
一般而言,鄣吴制扇所用工具与苏州折扇制作所用工具基本一致,主要有造型刀、手钻、耪刀、刮镰、各类锉刀等工具。这些工具在各位制扇艺人的手中如同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将看似最为普通的竹子变化成一件件炙手可热的艺术品。
锯子:在制扇工具中,有两种锯子。一般而言,手艺人为了区分,分别称为大锯和手锯。大锯为常见木匠使用锯子,(木头制成,主体为呈现“工”字型木框架,由绞绳、绞片及铁制锯片组成。锯片的松紧由绞绳和绞片来进行调节。)其用途主要是将整根竹子锯开,以便后续进行破料等工作。而手锯相对大锯而言,其体量较小,形制与大锯无异——除在其尾端处安装有一手柄外。手锯在制扇工艺中,其充当的角色与大锯不同,主要用于断边——将过长的大边锯除。
手钻:手钻在现在鄣吴制扇艺人中使用并不多见,即便是很多老手艺人,也更为乐意使用电钻。这是由于手钻打孔对技术要求高,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但是也有部分恪守传统的手工艺人在工作时仍会使用手钻。手钻具有简单的机械结构,主要由钻头、横担、主杆、甩锤及绳子组成。甩锤置于主杆顶部,甩锤下部系有两根绳子(一般为牛皮绳)分别连接横担两端,横担中心处挖空使主杆穿过。手钻钻头与主杆可分开,体现了一种模块化设计的理念。钻头一般为铁制,据制扇师傅说,多为废弃雨伞铁骨手工打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节俭与惜物的思想。手钻主要用于在大边上钻孔,在使用时,一般要求手钻与大边垂直。一手固定大边,一手扶手钻,并通过有节奏地上下按动横条产生的惯性带动手钻旋转进行工作。
手钻破料刀:破料刀与柴刀几乎没有差别,形制古朴简单。多为铁制,有手柄,刀身背厚约1cm左右,刃极其锋利,横截面呈现锐角三角形,刀身长度因使用者习惯而有所变化。破料刀其主要功能是将锯好备用竹料破开,为后续制作大边做进一步准备。
锯边尺子:锯边尺子结构简单,由一根竹板和卡梢组成。竹板上一定规格的长度位置钻有小孔,在制作不同规格的扇子时用以度量大边尺寸。比如制作九五尺寸扇子,便在九五孔位置插入卡梢,然后用手锯断边。
锯边造型刀:造型刀为制扇工具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考校艺人手艺高低的工具。制扇师傅一般需要有三四年的磨砺才算基本掌握造型刀的使用,而几乎每一位制扇艺人在学艺的过程中都被锋利的造型刀伤过手。造型刀类似柴刀,但刀背相对较薄,且刀刃向外,尾端可装木柄,刀身大小视使用者习惯而定。造型刀在制扇步骤中会多次出现,比如造型、开肩、割梢头等。在鄣吴制扇行业中,老师傅对如何使用造型刀颇有讲究——将造型刀木柄尾端插入腰带固定,用厚实的布料(多为废弃牛仔布料)包裹靠近木柄一端刀身,坐下时木柄平置于右腿上,左腿膝盖稍下处抵住布料包裹好部分刀背。这种姿势有利于造型刀稳定,也便于艺人操作。但是现在年轻艺人很少采用此种传统用身体固定造型刀方法,而是更多采用外物来固定造型刀,然后进行作业。
耪刀:耪刀在制扇工具中形制较为特殊。其造型类似于有把柄的刷子,但是底部并不是硬质鬃毛,而是由刀片组成。耪刀底部刀片数量多寡也决定了其用途不同,一般底部刀片数量在四个左右,多用于一些特殊扇头造型;底部刀片数量在六个以上,多用于耪大边和扇芯等工作。该工具运用于制扇多个步骤,一般为艺人自制。
耪刀过眼板:过眼板造型简单,一般为艺人自制。该工具通常选用废弃的铁片,厚度约0.5cm,在铁片上钻有不同直径的圆洞,用于调整牛角条粗细。使用时将牛角条穿过钉孔相应大小的孔洞,牛角条过粗部分便会被削去。
过眼锉刀:在制扇工工具中,锉刀有各种款式,比如三角锉、半圆锉等。造型以及齿痕疏密也各有不同,但是它们主要不同的打磨步骤,使用原则基本是齿痕由疏到密依次使用。
各类锉刀刮镰:一种简单的自制工具。长方形,铁制,一侧有薄刃,用于刮蔑。在制扇工艺中,刮镰的主要用于大边表面的刮削工作,除去可见的刀划痕迹,使扇骨表面更加细致。也用于滚边。
刮镰划尺:一种简单的自制工具。一般由废弃铁皮制成,按照一定规格在某一边制作一个豁口,豁口一端有突出,豁口一般有1.5cm或2cm等不同规格。主要用于确定大边眼位。在使用时用豁口的一段对齐大边底端,豁口突出处在大边上留下划痕,即眼位位置。
划尺记号锉:一种相对特殊的锉刀。由手柄和锉身组成,手柄为木制,锉身类似于锯条,长约20cm。主要用于大边配色配对中标记使用,将配色配对好的一对大边内侧用锉刀做好同样的标记,以备后用。
记号锉穿窟(骨):整理眼位大小的主要工具。由手柄和麻花钻组成,麻花钻直径为眼位的直径。将钻孔后的大边和扇芯按要求组合以后,用穿窟穿过眼位,再次整理眼位大小,然后用竹钉穿过进行束集。
穿窟竹钉:简单的自制工具。其本质是牛角钉的暂时替代,在制扇过程中,大边与扇芯需要束集或是扇芯需要打开依次打磨,而牛角钉价格相对昂贵且已损坏,所以在制作中由价格低廉不易损坏的竹钉替代。
加热炉:普通小型炭火炉即可。
加热炉烫锥:由木柄和锥头两个部分组成。锥头顶部有半圆形凹陷,可以使牛角钉经高温烫后呈现出优美的半圆形。使用时需放入加热炉中加热,然后蘸川蜡对牛角钉进行加工。
烫锥烘边炉:类似于普通烧烤炉,燃料一般为制扇的产生的废弃竹料。将制作完成的大边置于炉架上烘制,不同原材料所需烘制的时间不同,需要制扇艺人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目前烘边炉多由电热炉取代。
烘边炉圆木:简单的竹节制成。对烘制完成的大边进行施压,用圆木不断来回滚动,最终使扇头呈现出一种轻盈自然地上翘效果,而大边另一边则应平直。
鄣吴制扇工具种类较多,这主要由制扇工艺繁复决定的。在众多工具中,大部分由艺人自制,结构简单,且能在不同的制作步骤中反复出现,即“一器多用”。当然,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鄣吴制扇的工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变化,其变化主要有两种:一、部分工具由于生产效率低下或是其他原因,被更为先进的现代工具所替代;二、自制工具为主开始逐渐转变为购买成品工具加以简单改造为主。
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变化并不需要过多的苛责或是给予太多的赞赏,而是应该持有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一门手艺的发生、发展与衰落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手艺的发生、发展或是衰落的过程加速而已。
但是,这些手工艺的衰落甚至消亡不等同于生物学上的衰落和消亡,而是可能会在将来的某时某地,遇到合适的文化土壤会再次萌发、生长。这一点,一如同鄣吴的制扇来自于苏州,而鄣吴又将其传播到江西、安徽等地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文献:民间工艺的现代复习[J].李立新.苏州工艺美术学报.(01).
张北兴,年生,浙江安吉人。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制扇研究与制作。先后跟随国家级非遗项目制扇技艺传承人徐义林、彭忠诚、王克礼、王健等前辈学习制扇技艺。先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作品曾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铜奖等奖项并被国内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浙江卫视、深圳卫视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对作者有过相关专题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