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美,破园为方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39.net/pf/a_6359009.html我们先来看看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是什么。蒋勋认为汉字早期的审美特质可以用“破圆为方”来形容。这里的圆和方分别指的是字形比较圆润的篆书和字形比较方正的隶书。汉字是谁发明的呢?在中国古代传说里,发明汉字的是一个叫仓颉的人。这个仓颉据说是黄帝的时代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所以在视觉上拥有超能力。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造出了文字。据说他成功的那天,“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说天上撒下了小米,鬼在夜里哭泣。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高诱的解释,他认为有了文字之后,人的内心开始萌发出狡诈和虚伪,开始弃农经商,追求经济利益。上天担心他们不种地没饭吃,所以撒下了小米。而鬼害怕有了文字之后,可以写出控诉他们的文章,所以害怕地哭了起来。在这本书里面,蒋勋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他的理解是:上天为了庆贺,给人们撒下了小米让他们吃。那鬼为什么要哭呢?因为人类有了文字,开了智慧,鬼就不能轻易糊弄他们,所以痛苦地哭了起来。黄帝的时代太过久远,我们无法看到这种“天雨粟,鬼夜哭”的文字是什么样子。教科书上普遍认为,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之一是商代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大多是刻在牛骨或者龟甲上,所以叫甲骨文。古人相信动物是有灵性的,就用它们的骨头来占卜。他们把卜辞,也就是想要占卜的内容写在牛骨或者龟甲上,然后刻下来,在上面钻了细孔,再放到火上烤,根据裂纹判断吉凶。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一直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也就是说文字和绘画有共同的起源,早期的这些符号既像字又像画。比如我们看甲骨文的“象”字,就像是大象的简笔画,有耳朵,有尾巴,有鼻子。“马”字有长长的鬃毛,“牛”字有大大的牛角。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骨头上的,字的大小、粗细、疏密都不太一样,有一种粗犷豪放之美。甲骨文里,蕴含着先民向上天的祷告,以及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跟甲骨文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叫金文的字体。这种字体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古时候人们把青铜叫做金,所以这种字体就叫金文。因为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甲骨文是刻在骨头上,所以它们风格差别很大。青铜器在上古时代是礼器,比较庄重,所以写在上面的金文也相对来说比较正式。具体来说,甲骨文比较细,金文比较粗;甲骨文用笔方折,金文比较圆润。金文比甲骨文更庄重、复杂,有一种装饰性的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说金文是印刷体美术字,甲骨文是手写体简化字。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文字形式多样,风格也各不相同。比较有影响力的书法有秦国的石鼓文,这种文字被刻在一些石墩上,这种石墩的造型很像鼓,因此后人把这种文字叫做石鼓文。当时诸侯争霸,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比如“羊”字就有20多种写法,这样对于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十分不方便。为了文化上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下令“书同文”,令丞相李斯负责,整理出一种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跟之前的大篆相比,小篆的线条更加精巧秀丽,它的特点是长方形字体,线条粗细一致,笔画圆转。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命李斯书写刻石记载秦始皇的功绩,这就是“泰山刻石”。蒋勋认为李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和作品流传的书法家。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等都统称为大篆。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我们现在说的篆刻,就是书法或者国画上常见的印章,它的字体就是篆书。但是小篆太过于规整,日常生活中快速书写并不方便,所以下层民众逐渐发明了一种用毛笔直接书写的字体——隶书。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破圆为方,这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大事。篆书线条以圆形为主,比如金文的“日”字,就是外面一个圆圈里面一个点,这是象形的太阳。隶书把外面的圆断开,形成水平和垂直线条组成的方形写法,这就叫破圆为方。蒋勋认为,这一次文字定型经过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改变。汉字方块字的形态,到此基本成型。好了,刚才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早期汉字的审美特质,那就是破圆为方。接下来我们看看书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审美特质?
上一篇文章: 像素画疯狂动物城里可爱的小动物们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