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留美学霸离世,父亲离职只为高质量陪
19岁留美的学霸少年一得自杀身亡,震惊世人。
他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进了美国的名校,这通常被称为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千百万个家庭无法企及的存在。如此的优秀,这孩子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呢?
一得的父母很早就离了婚,一得跟随父亲张岳成长。张岳为了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辞去企业高管的工作,带着孩子住到了乡下,当起了全职奶爸。一个男人带孩子,常常会令人十分担心生活细节,张岳是个例外,他养育孩子的用心和细致,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比如他为儿子建了“一座”成长博物柜:
各种人生的第一次(纪念)
各种获奖证书奖杯排列整齐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所有毕业集体照
一得上学期间所有学习的字纸文案
每年生日当天的日报,一年都不缺
……
张岳为儿子做饭都充满着仪式感,就是学了或者探讨了什么东西,他能将这个主题完美地揉进当天的饭菜,在和儿子就餐的过程中,对这一主题又一次加深认知。张岳给儿子做饭,他说十年都不重样,老天,这得花费多少心思,燃烧多少脑细胞啊!笔者默默地在自我审视:真的做不到!
张岳还为儿子出了一部书《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
有首歌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流行迅速,戳中了几乎所有人的痛点:我们每天就是在苟且地活着。想摆脱,可是现实却不允许。于是常常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美其名曰“旅游”,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摆脱眼前的苟且,去奔向诗和远方的具体行动。但拥挤的交通、如潮的人流、套路的消费,常常令这诗和远方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苟且。唉,就是因为诗和远方实在遥不可及,才令人如此的向往吧。
一得的父亲张岳却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他和儿子一得的生活就过成了诗和远方。
张岳是著名的育儿博主,粉丝者众,他把一得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许多“全职妈妈”现实中的偶像。
高质量的陪伴,注重亲子亲密关系建设,重视生活里的仪式感……这些词几乎成了科学育儿的标配,是各种信息里的高频词。谁能、谁又敢质疑它们的正确性呢?张岳父子对这些词的加持,是有娃家庭的信仰。
一得的自杀,让所有的人懵了,为什么?为什么?人们需要答案,一得当然是个高智商的孩子,在父亲满满的爱中成长,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因为,一得的自杀显然突破了人们的认知和常识。
一得的父亲永远失去了儿子,他正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中,这个时候来剖析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残忍的。但存自有它的逻辑,一得的离开给所有人上了一堂沉重的人生课: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养育孩子?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孩子为什么如此不领情,用最决绝的方式和我们告别。所以,尽管沉重却很有意义,我们必须剖析真相,解开迷雾,尽可能地让这个社会别再有第二个一得,或第三个一得。
一、快乐、痛苦
张岳为了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他辞去企业高管工作,带着孩子住到了乡下,种菜、养殖、做手工、给孩子做最健康的食物。他卖菜、卖废品,有时也接受资助,靠这种方式来养育儿子。
张岳为什么非得离开城市去乡下呢?显然,他认为乡下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他一个中年男人,写书的书名用“诗一般……”这样的句式,我可以比喻他像陶渊明或者刘禹锡吗?如陶渊明行动上“采菊东篱下”,他精神上为了“悠然见南山”。就比如刘禹锡说“斯是陋室”的现实,可精神标榜“惟吾德馨”。
诗很美,但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我们心中可以存诗意,但必须面对真实的生活。张岳形式上是住到了乡下,但他让孩子进了私立学校,学校里的孩子家庭非富即贵,一得显得很异类,这样的反差一得并不觉得舒服,他羞于谈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总之,他对自己在乡下的生活并不享受。一得这样的童年并不令他快乐,他长大后也不认为这是愉快地回忆。从一得爸爸的文字记录和叙述里,我们感受不到这些,一得爸爸一直认为他给予了孩子最好的陪伴,他应该会觉得孩子和他是一样的享受。
显然,孩子的不太舒服的感受,张岳可能没有接收到,或者他努力希望儿子能逐渐享受这样的状态。还有一种可能,孩子感受到了父亲很享受这个状态,于是他不会向父亲提出异议,而将这种情绪隐藏起来。
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是真正的快乐,有没有可能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了呢?我们必须承认,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距离的,更加有可能的是,看别人生活的表面可能令人羡慕,但真实有可能是令人失望的。
酸、甜、苦、辣、咸,它们的综合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为人父母有时候不想让孩子看到或者体味那么多的苟且,刻意为他们营造美好甚至童话世界。但孩子的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父母可以保护和引导,但将生活进行刻意的变形,会不会让孩子时不时地感受到巨大的落差而无所适从呢?
二、榜样、目标
无论孩子的父母是大学教授,还是街边卖麻辣烫的,都是孩子人生课堂里第一个榜样。
当大学教授,你的课上得好,学生爱听,你出学术成果,为校增光,你道德高尚,成为自己社交圈子里受人尊敬的人。就是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在街边卖麻辣烫,你摊位整洁,用料良心,口味美好,凡在你这儿消费的顾客从不感到失望。做一件事做到优秀,用自己的技能养家、养孩子,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就是给孩子树立了很正向的榜样。当然,反之也会走向应该的方向。
社会中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就是父母都是很普通的人,但孩子特别懂事和自觉,他常常会心疼父母的辛苦,和感念父母对自己对家庭的付出,从而产生自律。他们能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认真、专注和负责的感觉。工作的高低贵贱或者家庭的富有程度对他们的影响反而不那么大。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他生命成长最初的岁月当然是受最亲密和最亲近人的影响很大,语言教育其实比不上行动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家长在对待自己工作、亲人以及人生态度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这个看不着,却非常有力量。
由此,笔者比较反对那些将养育孩子当做事业的人,比如全职妈妈或者就像一得的父亲这样的全职爸爸。当下社会对全职父母的反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脱离主流社会,造成个人思想和认知的倒退,和社会脱节;二是会容易出现经济问题,从而又很难有人格独立。笔者还想补充第三点,就是可能会给孩子产生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你再标榜一下为了孩子不得不做全职妈妈(爸爸)的时候。孩子要么产生对家长付出的理所当然性,就是你对我付出全部是应该的,但对于产生觉醒意识的孩子,他也很可能背负压力和产生负疚之感。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当然,这社会是多元的,有全职妈妈(爸爸)照顾孩子当然也有诸多的好处。只是说,我们在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多多思考其中的利弊,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生活和学习的目标,甚至从小要树立人生的目标。从一个开放的开阔的视角来和孩子共同探讨这些目标,尤其是引导孩子明白这么做的意义。当一个孩子真的有了目标,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如果一个孩子理解了目标的意义,他对达成目标的渴求和向往也许才是教育的真实目的。
为达成目标的阶段性努力和长远的努力中,生活里许多的细节或者说小确幸,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成长的烦恼都不再困扰了。生活的确不可缺少了仪式感,但为了仪式感刻意为之,不但背离初衷,也无必要。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抓大放小”,就像写作文要抓住中心思想,面面俱到太累,真的很多人也做不到。抓主要矛盾集中解决,这就很好了。在琐碎的生活里,少一点条条框框,可能精神会更自由,家长和孩子都别带上精神的枷锁。
三、责任、担当
“从内里打开的是生命,从外面打开的是食物。”
“要做燃烧的火把,不要做被人点燃的木炭。”
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驱力是多么的重要。可是如何让一个人或者我们的孩子拥有内驱力呢?
责任和担当就可以。
怎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有担当的勇气呢?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生活、家庭、社会的主角,让他意识到,你可以很强大,而你的强大会令家人幸福、会改变家庭,甚至会改变社会。我们真的很需要你,家庭和社会都需要你。让孩子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孩子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意愿。
在人类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们,他们以推动社会变革进步、人类文明进程为己任,他们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他们可能对成功没有把握,可能一万次地想到失败,可能在做的过程里的确遭遇了太多的失败,有太多心灵的折磨,有难过甚至绝望。可是他们从来不会选择放弃,就算是他们阶段性成功了,他们也常常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比如埃隆·马斯克,比如任正非,比如李书福……还有许多灿若星河的人名,都是如此。
为什么他们会产生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呢?他们为什么自愿地想要承担起推动人类的进步呢?其实就是责任,像上述这些人,他们的内心生发出了家国这样宏大的责任,如果没有这个,他们不可能产生这样的驱动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仍然需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小到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家庭、工作岗位,大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责任会令人自我约束,产生敬畏,划出红线,清晰底线。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就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会有起色。
太多的父母教育孩子,只停留在了给予的层面,尽量给孩子最好的,尽量别委屈了孩子,抓紧孩子的学习,只要分数考得令人满意,其他的都属于次要问题了。今天出现了那么多不知感恩、对父母冷漠以待的孩子,就是对孩子缺乏责任和担当教育,而孩子,也从来没有感受过被需要和被重视的快乐和满足。
就像一得的父亲张岳,沉浸在做完美父亲的自得中,他的确承担了太多责任,可是他没有将责任感传递给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责任觉醒,明白如果失去他,父亲还能活吗?他怎忍心永别父亲,让父亲半生活在痛苦中?
四、眼光、格局
笔者主张从小要树立孩子的格局观,培养有长远眼光的孩子。同样,格局、眼光也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家庭和生活观
对一个孩子来说,第一社会关系是和父母的关系。千百年来,《孝敬》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第一教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
就是我们的一寸头发、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都承受于父母,我们要体会父母对我们爱得深切,要好好爱惜自己,哪怕是一寸肌肤、一绺头发,这是孝顺父母的第一步,孝就从这里开始。
如果这个理念深入了孩子的内心,连伤害自己毁损自己都第一时间考虑到是自己不孝,更别说是轻易处置自己的生命了。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我们会认可这是一个不可交的人,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非常重要的坐标系,其实孝就是一个人责任和品格的体现。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就比较容易学习处理其他的家庭(族)成员关系。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生活观。
第二个层面是放眼看社会、国家和世界
中国历来要求统治者要以“孝”治天下,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对自己的亲人都不负责任,那么,一个组织和社会国家不可能将更重要的位置交给他。
将“孝”延展开来,延展到工作和社会中来,我们对一个孝敬父母、友爱亲人的人,会产生信任,敢于将重要的责任交付与他,这个人也就能担当越来越大的责任。这也是传统是“修齐治平”的部分逻辑所在。
一个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心胸就会越开阔,格局就打开了。站在人生高处,自然会忽略琐碎的斤斤两两,原谅许多的不周和幼稚,笑纳一些小问题或者不如意。因为他不会困于一隅,他心中有大沟壑,有很多更值得和更有意义的事。
怎么才能让孩子有格局和长远的眼光呢?
一是多实践,感悟从实践中来,真知从实践中来,面对挫折、困惑,要解决和战胜,更要实践,真刀真枪才能练得真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该放手就放手,让孩子亲自干,舍得孩子吃苦,他才有真收获和真磨炼。
二是多读书,尤其是具有大格局观的书。我们今天不是有一个“大历史观”的说法吗?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已经几千年,最核心的比如人性并没有改变,万事万物皆有一定的规律走向。人类史上有大才干的人物,他们留下了很多思想的遗产,学习他们,就是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思考问题,学习他们就是拥有智者为师为友,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最快的捷径。从前人身上学习,增长智慧,遇到问题不容易钻牛角尖,可以融会贯通。
快乐、痛苦;榜样、目标;责任、担当;眼光、格局。笔者是一个母亲,有一个6岁的女儿,对于养育孩子,笔者很看重这四个方面,每一个父母都深切地爱自己的孩子,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我想一得的父亲张岳更是,甚至他做到了绝大多数家长做不到的。当然,我不认识张岳,不真切了解他们父子的生活,不能想当然地下结论。可是,一个孩子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已然说明孩子在成长中,遭遇了困惑而无法解决。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一定有教育方面的缺失。至于这个缺失是家庭还是学校亦或社会造成的,我们无法准确判断。
只是,作为家长,要多多思考,哪些要素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有时候用力过猛或者词不达意,就算是很努力,也可能是无用功,这种事在各个方面并不鲜见。个人都有短板,都不完美,教育孩子对于所有的家长都是单程票,不能返回重来,所以,除非你有一套自成逻辑又被证明了的正确,否则,不要轻易地标新立异。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并优化更好的办法和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