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篇之冷兵器弓箭弩弓

知名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6314286.html

从这篇开始要开始介绍冷兵器中的远射兵器。

弓箭在战争中很重要而且历史也很悠久,关于弓箭的记载跟传说也很多,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传说。弓箭在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山西朔县峙峪村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一枚石箭镞,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石镞,有年之久,为旧石器晚期,这枚石镞是用薄燧石片做成所,长2.8cm左右,做工精细,按此情况很明显不是最早期的石镞了。

一、弓身

原始弓因为没有实物出土过,具体是怎样不清楚,大体上是用木棍或竹杆削尖而成,这类原始弓可以参考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弓箭,如解放前的门巴族、赫哲族等,他们用的弓箭弓身以树木(水曲梨)为主,修剪成型,使其弯曲再安上弓弦即可,弓弦材料是用鱼腰或鹿筋等。至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弓一般就是材料不同,形制上则差不多。

弓有单体弓跟复合弓,原始弓就是单体弓,即由一根木棍或竹杆直接弯曲制成,简单但性能差。大概是在商代或更早,出现使用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弓,弓身会做成反曲。典型弓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有关弓的制作,在春秋的《考工记》里面有很详细的记载,可以当成是制作规范。当时造弓要六种材料:干、角、筋、胶、丝和漆。作用分别是:“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综上就可知弓的材料跟制作了。

“弓干"(弓身),可用七种木材:“凡取于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桔次之,木瓜次之,刑次之,竹为下。"那“干”的“以为远也”,是指它会影响射程的远近。

角材可衬在弓身内侧(特别是弓身中部)和包附在弓两端。中间的反曲两侧常贴附角材,弓身两端的弭也常用角质加固,这样也可加强弓体的弹力跟强度,所以“角”有“以为疾也”的说法。最常用的“角”就是牛角,杀牛的好季节在春季,优质的角为“青白而丰末”,意思是本白、中青、末端丰润的角为优,还有“角长二尺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好的角材,这种牛角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所以称“牛戴牛”。

至于“筋”是泛指制弓弦用的结实的柔韧体,主要是用来做弓弦,还可以贴在弓身外侧加固。筋要么是动物的韧带、肌腱等,要么是丝麻织物。从动物身上选筋时,动物强壮才能取到优质筋,而且还应该在夏天加工。

丝是用来使复合弓的各种材料能牢固地联接在一起,如弓的弣,中部是干材,两侧用角片贴上,然后有丝缠归紧,再用胶粘牢。漆是用来保护和装饰弓的,而且不同油漆还能标示弓的等级。

因为选材跟施工都要讲究季节,所以制弓的过程是很长的,《考工记》有说:“凡为,冬析春液,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还有“春被弦”。这时间是很长的,一般要三年左右,但并不是说三年只能制成一批弓,制弓是采取流水作业的,各工序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每年都可以制出大量的弓,满足军需。

《考工记》记载,周代的弓是由“五官”中的“冬官”来制造的,而且提出按主人等级可分为:天子之弓、诸侯之弓、大夫之弓、士之弓。而按长度分,可分为上制、中制和下制。上制大约cm、中制大约cm、下制大约cm,这些尺寸跟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弓的尺寸大体相近。当然,弓还有其它很多分类,如《周礼·夏官》有按功用分类;《新定三礼图》有按外观分类;汉唐宋都有自己的分类,如唐代分步兵用的长弓、骑兵用的角弓、狩猎用的稍弓、禁卫军用的格弓。

二、箭

箭按古话说就是矢。石器时代的原始箭一般就是木、竹削尖直接用,在进一步会用锐利的石或骨做成箭镞,安在箭杆上。箭镞就是箭头部的锋利尖头,箭杆用木、竹制成,南方多用竹箭。尾部会装有羽毛,称箭羽,用于保持箭射出后的稳定性,箭羽要涂上生漆,还要用丝物缠绕,这样才能防水。箭的这种结构,重心差不多在箭前部五分之二处,即前重后轻,箭的性能才好。比较典型的箭的结构如下图:

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箭镞的材料跟形制上。新石器时代是以石镞跟骨镞为主,但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却没有见过经磨制的石镞,都是骨镞,到稍晚些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才有少量石镞,直到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才经常发现磨制的石镞,该文化约为公元前至前年,箭镞技术有明显进步,形状也有不少改变,剖面已经发展为有三个刃棱的前锋,之前是最简单的扁平三角形和较简单的圆锥形。至于其它地方的遗址情况类似,先仅有骨镞,后面才有石镞一起发现。此外,还有一些兽角、蚌壳制的箭镞出土过。即便后来金属箭镞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也没有完全淘汰石镞、骨镞。

新石器时代石镞

河南二里头遗址有出土我国最早的青铜镞,该遗址里的铜镞却有几种形制,一种是扁平圆叶形,箭镞的铤形状不规则。还有一种镞则是与之后较典型的有两翼且呈等腰三角形的箭镞相似,换句话说后来的这种镞基本沿用第二种,并且更精致更锋利化。此遗址里有不同形制的箭镞并存,应该不是青铜镞刚开始的阶段。河北藁城曾出土过一支完整的箭,箭长有85cm。

在这些遗址处还发现有箭箙(也叫矢箙),是用来盛箭的,常用木材或皮革制造。在殷墟的车厢里发现过一个皮制圆筒形箭箙,里面装有10支铜镞箭,在其它地方也有10支箭放一起的情况,说明当时习惯以10支箭为一组。在殷墟等遗址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这些装箭的箭箙,有的放铜镞10支,有的是放石镞、骨镞。这也说明金属箭镞的兴起并未完全淘汰石镞、骨镞。

清人的弓囊跟箭箙

至于铁镞,在汉代铁器普及的时候也随之得到广泛应用,不过战国末期,就有铁镞,在秦兵马俑坑中发掘过很多金属箭镞,基本都是铜镞,不过其中有一枚铁镞、四枚铁铤铜镞,也表明箭镞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到西汉初年出土的箭镞还是以铜镞居多,直到汉武帝时期有了变化,如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有箭镞枚,铁镞有枚,剩下的才是铜镞,刘胜去世年代为汉武帝元鼎四年。箭镞的杀伤力是比铜镞高,所以才会大量使用。西汉铁镞的形态已经有好几种了,比较多的一种是呈圆柱形,前端呈四棱锥,其它还有一些前锋是呈三棱锥或三叉状的。

到后期箭镞的形态更多样,还有月牙箭,有些箭镞上方会涂上毒药。火药出来后,还会在箭头上施以火药,俗称火箭。明清时期,箭的制造没有多大变化,不过军队中大量装备有匈奴人发明过的鸣镐,即在箭镞前加一做成小哨的骨或兽角,射出可以发出响声。

武备志中列出的一些箭

弩就是装有张弦装置的弓,张弦装置是由弩臂跟安在上面的弩机构成。关于弩的出现说法很多,有说是黄帝,有说是楚琴式,还有说后羿用过弩等。在考古工作中,战国时期的古墓中时不时有出土青铜弩机,说明战国时期以青铜来造弩机的弩已经是较为广泛的兵器了。还有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出土一些小骨片,与现在少数民族使用的较为原始的弩上的零件相似,应该是当时的原始弩,可见弩的历史也很久了。至于铜弩机有人推测应该在周初或更早就有了,历史应该在年以上。

弩与弓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其增加了一个控制发射的弩机,通过对战国时的实物铜弩机分析,可以找到与东汉《释名》中记载的弩机的对应结构,分别为望山、牙、悬刀、牛,还有一个铜弩郭没有找到对应结构,是因为铜弩郭是在汉代才出现。结构如下图,发射时扳动悬刀即可。《武备志》中记有两种铜弩机,一种名法古制铜弩机,一种名为改古制铜弩机,两者区别在于牛的形态有点不同,前者跟早期结构相差不大,后者牛与牙之间是曲一段曲面紧贴在一起的。

弩比弓有很多优势,弩可以延时发射,拉弓的力量也不受人臂力限制,可以用脚、腰、甚至机械来开弓,如后来的绞车开弩,所以弩的射程跟杀伤力都可以比弓大多了。而弩的出现也成了战车的克星。

战国时期弩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了,当时的军事家孙膑就很重视弩,在“马陵之战”中利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于马陵埋伏庞涓,接着万弩齐发大败庞涓。《兵情》中还把矢喻为卒,把弩喻为将。《战国策·韩策》还说当时弩的射程有步之外,约米。

汉代装备有大量的弩,组建有“材官”的弩兵部队,而且当时的弩也有了几个改变,一是增加铜弩机匣,即郭,前面说到战国的时候是不带郭的,各零部件是直接通过销子装到木弩臂中的,这样不仅削弱了弩臂的强度,拆卸也不方便。汉加了铜郭,就是一个铜制的方匣后,先将弩牙、牛和悬刀装在弩郭中,再将弩郭安入开有机槽的弩臂中,装拆方便多了。

汉弩还有一个改变是在“望山”上增加刻度,原本的望山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起复位作用,射弩后,手拉望山使机牙重新抬起。二是起瞄准作用,射弩时,可以利用望山瞄准,使目标与望山、箭镞连成一线。不过实际情况,远距离射击的时候会受重力影响,射击线路呈抛物线,误差较大,所以在汉代对其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增加望山高度,一方面在望山上增加刻度,可以让射手利用刻度进行校准。

魏晋时的弩仍沿袭汉弩,不过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不使用弩,大量的北朝墓中几乎看不到弩的踪迹,不过东晋还是沿袭旧朝的情况,所以还普遍使用弩。当时还有所谓的“万钧弩”,不过这种弩应该东汉就出现,在西晋之后得到推广。在南京的秦淮河中,发现过5件南朝的铜弩机,尺寸很大,郭长39cm,若以汉弩比例来算的话,这弩臂得有到cm,弩弓约到cm,这么巨的弩肯定是用机械来张弓的。

唐代时弓箭是必备的武器,但是弩的比例却只有二成,每张弩配有三副弩弓弦和支箭。唐《通典》中还记有力量为十二石的“车弩”,射程达步。到宋时强弩得到广泛应用,《武经总要》中,记载有七种用绞车张弓的床子弩,其弩弓多用数张弓复合而成,来增加强度。火器出来后,床子弩很快就淘汰了,到明代连一般的弩也不用了,只是偶尔用下伏弩。弓箭因为其简便,所以还有应用,不过比重也下降很多,《练兵纪实》中记载步兵只装备有1/10的弓箭,骑兵则约1/2,这也说明弓箭也快要退出了,远射兵器将以火器为主。

弩的发展改进中,还出现几种比较特殊的弩:

1、伏弩:也叫“窝弩”、“耕弩”,是专门用于设伏的一种类似暗器的弩。最早的伏弩应该是在秦皇陵中,秦始皇担心日后有人盗墓,于是“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在这之后的古籍中常有些类记载,如北宋平定方腊战斗中有用过伏弩、明戚继光用伏弩击杀倭寇过、古墓中也常常设有伏弩。

伏弩的结构跟一般弩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增加了一条引线,通过这条引线连接已张紧弦的弩机的悬刀,当有人不小心触动这根引线时,就会引发弩机。当然,伏弩也可以用于猎兽。地雷等火器出现之后,伏弩就不用了。

2、诸葛连弩:这是诸葛亮发明的,也叫“元戎”。连弩就是有连射装置的弩,可以连发十箭,不过每箭仅有八寸长,射程才二十作余步。《武备志》有对诸葛连弩的补充,说这种弩妇孺皆可用于守城,会在铁镞上涂以毒药,这是因为连弩威力较小,所以必须涂药。连弩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箭槽,可以存十支箭,还有一个张弦的扳手,射弩时将板手向后拉,再扣动板机射箭,方便轻巧。

3、神臂床子连城弩:唐《通典》中有记载这种一次可发数支箭的车弩。这种弩的弩床和弩臂都比较宽,可以并排放四支弩弓,可射“二百四十步”远,威力大。

4、双子弩:《武备志》中还有一种双飞弩,先把两弩弓放在一个架子上,然后将两弩机拉弓上弦的绳索连在一起,再连到一个脚踏板上,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同时控制两张弩,而且射程可达“三四百步”。

最后说说弓弩的射侯、射艺这两方面的情况。射侯是古代练箭用的靶子,用兽皮或布制成,也叫“招”、“堋”。而射艺古人是很重视这技能的,孔子的六艺中就有射艺,可见“射”是教育的一个必需科目,而且关于射法方面的书籍很多,不过很多都失传了。汉代,多地设有专门教射艺的官吏,每年秋天还会对射艺进行考试,称为“秋射”,考核者每人射十二支箭,以中六靶为准,超过就受奖励。古代这种重视射艺的情况也成就一大批神射手。最出名的当属“神箭养叔”、“养一箭”的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就是出自于他。此外还有,以箭透石的李广、三箭定天山的薜仁贵,三国演义中的黄忠、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