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吗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朋友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端午节和哪位诗人有关系吗?了解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吗?我们请来作家、学者崔岱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编审),与各位一起分享端午节的文化话题。

崔岱远:提到粽子,各位朋友都提到了诗人屈原。屈原生活在公元前年左右的时代。但实际上粽子的历史比屈原要长年。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在夏至这天祭祀百物之神。他们认为夏至这一天很可怕,因为过了这一天黑夜在一天天变长,所以这一天叫“恶日”。在古代不用公元纪年,用的是天干地支,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于是就有了“午”,因为冬至这个月是第一个月,叫“子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推算下来五月就是“午月”,端午节就这么出来的。由于他们认为这一天很可怕,就把牛的脑袋砍了,用牛头祭祀。后来到了西周,人们觉得这种祭祀方法很野蛮,就用草裹上米做成一对牛角样子的“角黍”摆在那儿,这就是粽子的来历。再后来人们用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叶子,裹上北方产的大黄米,代表阴阳相裹,这个东西就叫粽子,所以跟屈原没关系。

主持人:那么屈原和粽子间的传说怎么流传下来了?

崔岱远: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楚国大夫,也是位大诗人,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而死。当时,当地人将大米塞进竹筒,再扔进江里。后来,因为他是死在水里的,人们认为他是水神。南方有祭祀水神的传统,因为屈原是一位大诗人又是一位爱国者,他的道德和文化力量远远大于曹娥等其他投江而死的人,所以就把屈原传下来了。东汉时有一个传说,一个人在汨罗江畔碰见一位身着白衣服的人,这个人说我就是屈原,非常感谢你每年来祭祀我,但扔到江里的东西都被蛟龙偷吃了。请用叶子将其包裹后用五彩丝线缠绕,因为蛟龙怕五彩丝线。之后这种风俗就传开了,所以东汉以后,粽子才真正和屈原产生关系。

主持人:端午节好像还有辟邪的习俗?

崔岱远: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纪念屈原,第一个文化内涵就是感知夏季,第二个是纪念屈原,另外一个是辟邪。古人没有科学观念,他们发现一到夏天就爱得病,怎么办呢?第一件事就是吃五毒饼,就是把五种毒虫刻在一个饼上,五种毒虫有蛇、蝎、蜘蛛、蜈蚣以及癞蛤蟆(蟾蜍)。还有就是五彩丝线,因为他们认为“邪”“魔”怕五彩的东西。还会把雄黄抹在小孩儿的脑袋上,画一个“王”字,喝雄黄酒。女孩儿会用五彩丝线缠一个小粽子挂在身上。类似的还有吃“五黄”,后来南方又衍化出吃“五红”。辟邪还有几个有趣的风俗,在门上挂三样东西,一个是菖蒲叶,因为它长得像宝剑,所以觉得辟邪;第二个是艾蒿,它的子长得像小锤子,人们认为这个东西叫鞭子,可以打妖怪,所以辟邪;第三个是大蒜。而且这三个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驱蚊。

主持人:崔老师您再讲一下大家提到的赛龙舟。

崔岱远:赛龙舟其实跟屈原没有关系,屈原投江是真的,他投江的时候身边没有人。有首诗叫《渔夫》,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就是屈原在江边碰到一个渔夫,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说“沧浪之水清兮”,就是说如果沧浪之水是清的呀,它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缨子,“沧浪之水浊兮”,脏水可以洗洗脚,你何必想不开呢。结果屈原没有听他的话,渔夫觉得这个人死心眼就离开了。元代蒙古族南下占领中原,忽必烈灭了大理国,就是现在的云南。大理国的人要逃命,他们顺着澜沧江划到了湄公河,是划着龙舟跑的。赛龙舟这个风俗起源于明代,但是逃跑这件事儿总归不光彩,所以人们愿意把它附着在屈原身上。

听众:端午节时南方会划龙舟,那么北方会做什么?

崔岱远:这个习俗有很强的地域性,因为北方没有那么多河流,所以没法划龙舟。北方会喝雄黄酒,在小孩脑袋上画王字,代表“老虎”,还会在门上挂菖蒲叶、大蒜和艾蒿。

用来捆粽子的线叫“马莲”,上面有个“活扣”,一拉就开。一般都用两片或三片粽叶,如果叶子宽就用两片,叶子窄就用三片。粽叶是苇叶,所以吃起来有股清香。脱去粽子绿色的外衣,露出它米色的胴体,入口后香甜软糯。

摘编自《国际人才交流》年第6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