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皇帝朱元璋传奇的一生之初出茅
他的故事是从年到年,这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我将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的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一些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因为我早年读了太多的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历史的本身其实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非常好看。
请大家在听完以后能给予一个评价。好吧,现在咱们就从第一位主人公说起,先来看看他的一份档案。姓名,朱元璋。别名,也就是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那朱元璋肯定是男的民族,汉族血型这血型这上面没有,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好像也不兴验血型,也验不了学历,没有文凭,秀才举人、进士是通通的,不是。不过据说后来曾经自学过。职业是皇帝,呦,这个职业太好了。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都是贫农。生卒也就是在世活的这个岁数,活了多少年,是从年到年,整整活了70岁。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当皇帝的好像这颜色也没得选啊。社会关系父亲朱54,农民母亲陈氏,也是个农民,这不好意思,史书上好像没有他母亲的名字。他的座右铭是什么呢?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下面这一栏是主要经历,这个主要经历也不是很复杂。年到年干什么呢?放牛。年到年,做和尚主要的工作就是出去讨饭,好听点就是化斋。年到年还是做和尚,主要的工作就是撞钟。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年到年,这个时候是造反。呦!造反造得那叫懵,年到年造反成功了,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皇帝了。这就是这一份档案的主要的情况。
这个故事得从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这个男孩儿就是后来的朱元璋。但凡这个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这个刮风、下暴雨,冒香气儿了,天上星星闪了,到处放红光了,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了一光,以至于周围的邻居们都以为他们家着火了,还跑过来相救。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明实录里面有记载。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医院的产房外边看到的那些父亲们,焦急中带着喜悦。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朱五四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那是吃饭问题。在这个地方,我得还给您再说一下,农民朱五四的工作,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他自己有一个豆腐店,但是主要还是靠种地主家的土地,靠生活。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按照原始的惯例,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什么呢?叫朱重8,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重八吗?就是俩八。
我们在这儿还得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非常有特点。像朱重八的高祖朱百六、朱重八、曾祖,朱四九、朱重八,祖父朱初一,他的父亲我们都介绍过了,叫朱五四。您是不是觉得他们家取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是不是家里都搞数学?
这我跟您说,他们家绝对不是搞数学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怎么办?你总得能叫这个人,他得能答应,所以就只能以父母的年龄相加,或者是出生的日期来命名。我就在琢磨,元朝那些登记户口的人,看到这样的名字一定会是眼花缭乱哪。朱重八的童年,那是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透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边度过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朱重八,他曾经是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也就是他爹付不起学费。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就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
于是怎么办?他就只能很老实地帮刘德放了12年的牛,因为他要吃饭。此时朱重八的梦想就是好好地活下去。到16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做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给自己当媳妇儿,然后生下儿女,等到这个朱三二等人长大了以后。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去放牛。这就是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这些老百姓是人。
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们都给他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服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你像这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怕了,怎么样怕了,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我不干事儿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的也得要收钱,要收撒花钱。这回您服了。于是在这个马上民族统治中国六十余年后,他们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此时的元帝国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负的骆驼,只等着最后一颗稻草来把他压垮。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朝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朝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他想得很周到,还为元朝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朱重八。当然朱重八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一年,朱重八7岁。元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
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也还要防着他们造反呢。所以修黄河河堤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朝廷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而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了,这个也不例外。客观地讲,在这样一件事儿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张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其中奥妙何在。要到七年后才会见分晓。极力主张修黄河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托托,也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他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这是一个消息。
另一个消息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原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儿,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了,这个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也就是元顺帝下诏赈灾中书省的这些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了各路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儿之后,那就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的手中。就剩那个谷子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番。皇帝看到了报告以后,就深感自己做了件大好事儿。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记上了一笔,这样一来那就成了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但老百姓那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朱重八就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了。初九,大哥饿死。12日,大哥的长子饿死,22日,母亲饿死。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其实,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父母虽然贫穷,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仍然会带给崇拜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竹青蛙,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17岁的朱重八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啊。朱重八唯一的宣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痛哭。
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大的问题,要埋葬他的父母。买什么买,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刘德求刘德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找个地方把父亲埋了。地主刘德干净利落地拒绝了他。呦,小子,你父母死了,关我何事,给我干活儿。不错,那我还给他饭吃。朱重八没有办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埋葬自己的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们的。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婚悠悠而密,父母无有至,落魄而泱泱。这是后来能吃饱饭的朱元璋的情感回忆。朱重八,他不明白。
我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呢,从来不种地,却衣食无忧,为什么呀?可他此时也无法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什么?因为他也要吃饭,他也要活下去。在绝望的时候,朱重八不止一次地祈求上天从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他都能拜,但结果却让他很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