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上有一把神奇的牛角号

我军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工作已全面展开,计划分两步组织实施:年10月1日起,按现行规定全军恢复播放作息号;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

司号是世界各国军队进行通信联络、实施正规化管理、鼓舞军心斗志的传统手段。红色军号伴随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聚集了人民军队诸多宝贵精神财富。再度回首,今天跟小编一起,来听听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的军号的故事:

战地传奇篇

“牛角号”发出“冲锋令”

文物简介

名称:抗日战争时期李声章使用的牛角号

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材质:牛角

全长:13cm

直径:最小3cm,最大6cm

重量:98g

捐赠人:李声章

馆藏数量:1件

这是一把在战场上当军号用过的牛角号。牛角号,顾名思义是用牛角制成的号角,外观光洁,色泽自然,手感舒适,不易破损,上尖下宽呈喇叭型,顶上一孔为吹口,吹口内有金属簧片。牛角号是过去客家人围猎时传递信号的通讯工具,也是客家在一些民俗节日和祭祀活动时吹奏的一种古老乐器。因其音色浑厚、携带方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有时也被当做军号使用。看似简单的牛角号,吹起来却不容易,如果不经过培训,一般人是吹不响的。如今,在客家山村的特定节日里,有时依然可以听到牛角号发出激越雄浑的号音。

文物故事

空降兵军史馆保存的这把牛角号是李声章在战争年代使用过的,它吹响过战斗的号令,是珍贵的革命号角。李声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司号兵,曾随15军及其前身部队转战南北,年被选为飞行员,进入航空学校学习,后任航空兵25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等职。

关于军号的起源,古代有个故事:一名新兵第一次参加战斗时,由于一时紧张,吹响了从家乡带来的号角,没想到激昂的号音既壮了自己的胆量,也鼓舞了周围的士兵,部队一鼓作气打败了来犯之敌,从此军队就有了军号。

小分队出击时用号角发出联络信号

军号作为一种特殊的乐器,有着多种专用曲调,还可以演奏一些古典乐曲,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准军号乐谱有7类,分别为:勤务号、联络号、行动号、名目号、连队兵种、战斗命令、礼节号,共计种。常见的有冲锋号、紧急集合号、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熄灯号等。这种号谱中没有撤退号,并不是说我军作战只许前进,不能撤退,而是撤出战斗必须有专人通知,或者战前有撤出时间的命令。这是因为如果敌方听到我方撤退的号音,敌人将会猛烈反扑,导致我军无法撤退。所以在战场上,军队撤退前通常都会进行反冲击,等敌人退下去后悄悄地撤,敌人再冲上来时,阵地上早没人了。

历史背景

军号是由古代的号角演变发展而来,既指军队通过小号发出声音来下达命令,也特指用这种小号吹出来的声音。

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

吹军号的战士叫司号兵。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专设有司号兵,其主要职责就是吹军号。“司号兵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这句当年流传在军营中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司号兵的重要地位。我军的司号兵编制在通信兵序列中,连编有司号员,营编有号目,师和团有号长。每逢师、团举行阅兵式,所有的司号兵都集中起来,为阅兵式吹奏军乐。

年,全军精简整编时,取消了司号兵编制,只保留了担负外事任务的总政军乐团。而今年恢复和完善我军司号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继承和弘扬我军优良传统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在强化号令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正规化建设和提振军心士气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起聆听红色故事

共同传承红色基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