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工匠走村串寨的劁猪匠

作者:张国祥

当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传统技艺的同时,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是否还记得曾经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渐行渐远的传统工匠呢?他们曾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与我们休戚相关,然后在不经意间又忽然消失,给我们留下关于往昔生活的记忆和回味。谨以此文纪念他们,也纪念与他们紧密相关的传统、慢生活和诗意。

走村串寨的劁猪匠

中午,“咣当”一声,客厅门开了。妻一进门,利索地从背袋中取了一大堆时令蔬菜,自言自语:“今天没有买肉,肉价又涨了。”由于很多原因,去年以来,猪肉价格连连上涨。我对妻说:“没关系,我这痛风的毛病,医生交代要少吃肉,多吃素。但肉价涨了,可苦了那些体力劳动者和青少年,他们需要充足的营养,不吃肉可不行哦……”

猪肉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消耗量最大的肉食,但现在的城里人不晓得农人养肥一头猪的艰辛,更不知道生猪养殖过程中一项关键技术活——劁猪。以前的民间,专门有靠劁猪这技术活儿谋生的劁猪匠,他们走村串寨,服务上门,很辛苦,但也很吃香。

穿越时光隧道,打开记忆的闸门,劁猪匠的身影在脑海浮现。

我的老家坐落在酉水河畔,那里崇山峻岭,山水相连。我们寨子对门有一条连通石羔、桶车、石牌公社,直通湖北宣恩、鹤峰等县的官道。听老人们讲那是一条茶马古道,是否与丝绸之路有关,不得而知。

每当年后的春暖花开时节,一声声“呜呜”的牛角号穿过丛林,越过山冈,传入寨子。这时,人们就知道有劁猪匠进村了。家里养有小猪仔的,赶往路口,他们要把劁猪匠请进家里,给猪仔做绝育手术。

老人们讲,猪不劁不胖,猪不劁心不静,猪不劁就会寻花问柳,招摇撞骗。为寻找到伴侣,草猪(即母猪)春心荡漾,不坐肉;犽猪(即公猪)瘦骨嶙峋,不长膘。若给猪仔做了绝育手术,春天心不动,夏天胸不躁,秋天意悠扬,冬日等太阳。只需养个一年半载,可有一头大肥猪过年。

一旦劁猪匠进寨,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过来看闹热。

曾记得,那年元宵节刚过,劁猪匠包师傅来到我家。他头戴草绿色军帽,身穿蓝色中山装,挎一个发白的帆布口袋,里面装的是劁猪工具,下身着一条不是很合身的黑色裤子,脚穿一双解放鞋。劁猪匠是走四方的手艺人,当然比一般农人时髦。他坐下抽了一杯喇叭筒旱烟,就开始了工作。

我家养了一公一母两头猪仔。父亲先把母猪仔从猪栏里牵出来,只见包师傅麻利地把猪按在院坝一块青石岩板上,左脚压住猪身,右脚蹲下,迅速地从工具袋里取出劁猪的尖刀,前面成扇形,后面有一小钩,旁边摆放一盆井水。他左手舀一捧凉水浇在猪肚靠后位子,把猪皮捏起,立即划开一小口子,用食指伸进猪肚,左探右摸,把一节“花花肠子”(卵巢)找到,再用劁猪刀后面的小钩伸进去,再勾出来,快速割掉。之后,用手浇几捧凉水,将猪皮顺势捏合,用线缝合。一连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最后,他松开左脚,拉住猪仔后腿,连声说“斤!斤!”,以表完结和祈愿。

接着,父亲又牵来了公猪仔,一切如前所述。尽管公猪仔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但手术完结后,劁猪匠手一松,它一溜烟还是跑得飞快。事后,劁猪匠交代不要让猪仔马上入睡,要让它们活动活动。

劁猪匠进了一个寨子,要半天一日才出得了寨门,于是,每家每户的猪仔们“传宗接代”的美梦就这样被毁于一旦了。

民间传说,劁猪技术是老百姓们受华佗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所启发而始作之。

古往今来,延续至今。

史料也曾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携带墨客骚人巡游民间,大户人家和穷苦百姓听闻,便都在屋门前贴上对联恭迎。当他们来到一劁猪匠家门前时,只见门上空空荡荡,不见对联,朱元璋不仅没有怪罪,反而来了兴趣。他提笔泼墨,写下趣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批:是非之地。

朱元璋这副对联正是对劁猪匠贴切真实的写照,可谓一语中的。

苍狗浮云,白驹过隙。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劁猪匠的身影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劁猪的技艺已成历史,劁猪匠的故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和谈资。

随着劁猪匠消失的,还有香浓细腻的乡里猪肉,叹之,惜之。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4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