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了满足或抑制自己的需求,该如何步步打
人的一辈子,从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总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职场、育儿、家务、养老问题,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需要维护,这些看似简单,却十分需要费心思,一不小心,处理不当,一堆烦心事接踵而来。在解决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关于育儿难题、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苦恼、养老等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到购物瘾,传统节日综合征(害怕亲戚聚会)、空巢综合征(类似养老孤独)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学博士宋炯锡的《家庭心理百科》一书中,就从临床的案例出发,对孩子、父母岀现的间题进行了梳理和针对性回答,站在人心的上帝视角,采用了人生的八个视角,理论性地讨论了“原始信任与安全感”、“控制与孤独感”、“自尊与羞耻感”等话题。这本百科全书不仅是心理学的敲门砖,还可以作为查阅常见心理问题的手册。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内容,一目了然。因为人一生之中在每个阶段时间点,人的心理发展不相同,含人格、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个层面。如果看透这些,人生也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书中写着:“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时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获得一些正面经验,有时则会面临挫折,这时人就会经历一些‘内在危机’。”关乎人的内在危机,说的实际是关系到人能否在各个时刻收获某种特定的价值,可以理解成人生的转折点。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个转折点,人们就能够获得积极力量,顺利进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那么人为了满足或抑制自己的需求,该如何步步打破“内在危机”呢?一起看看埃里克森将人一生分成的8个发展阶段,一起学习人在不同年龄如何实现人格、认知和社会性。一生的8个发展阶段:1.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出生至18个月)“一位新手妈妈说:‘孩子一秒钟也不肯离开我,孩子很可爱,但太过依赖我,离开一秒都不行,搞得自己时常因此心情不好,甚至烦躁。’”这是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宝宝年纪尚小,十分脆弱,依赖父母多于其他人,所以和父母分开时就会出现“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指的就是婴幼儿在陌生人面前或身处陌生环境时,无法和妈妈分开,一旦分开就会剧烈哭闹,或者做出让妈妈无法离开自己的行为的问题。这里就存在了,父母已幼儿的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的发展阶段。根据早期经验,可以获知:“当妈妈情绪稳定或养育环境稳定良好时,孩子就会信任妈妈。一旦开始拥有这种信任,即使妈妈不在跟前,孩子也不会对此感到不安或生气,而是能够维持正面的情绪和自我肯定。”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如果和婴幼儿可以进行适当的分开,但也要适度满足婴幼儿的需求,逐渐给予婴幼儿安全感,婴幼儿也不会以哭闹来表达他的焦躁恐惧了。2.自主性VS羞耻/怀疑(18个月至3岁)“我发现一个现象:两岁左右的孩子总会不停地撒泼耍赖,明明希望自己能够当个好妈妈,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然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能理解多少,所以在太不听话的孩子时,很难控制自己绪,不发火。”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可怕的两岁”,这一阶段关乎孩子的控制自我的能力。如果过度纵容孩子,会使得孩子无法完好建立起自主性,不懂什么是正确羞耻感;如果过度压抑孩子,即过度干涉孩子的自主行动,同样不妥,会使孩子在建立自主性时彻底失败,还会产生自我怀疑。因此妈妈在这阶段中,应该适当的管教孩子,帮助孩子其建立起良好的自主性,让孩子获得正确羞耻感和自信心。3.主动性VS内疚感(3岁至5岁)“儿子在游乐场玩耍时,总是和别的同龄小孩产生冲突,孩子之间互不相让,有时候在想不知道是不是让孩子独自玩要更好能?”这一阶段得孩子,好奇心的热情在不断上升,为了得到满足,孩子便会开始获得主动性。“如果遭遇挫折,孩子的自主活动就会受限,无法很好地发挥自身潜能。此时孩子也会开始对性方面的间题感到好奇,甚至可能伴有恋母情结,但这些问题都会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得到缓解。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产生良心和道德感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这个时期的小孩在玩耍时是很难彼此谅解和妥协,所以与同龄孩子之间会有不断的冲突和矛盾,这是很难避免的。其实在不断经历冲突克服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理解他人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4.勤奋感VS自卑感(6至11岁)“上小学的女儿跟妈妈吐槽作业太机械了:“把每个句子各抄3遍,毫无意义”。妈妈作为过来人,也都经历过类似的学生时期,在面对女儿这种情况,还真不好回答。”这时候,孩子正是开始学习新技能的时间,比如,自己动手制造一些东西,完成课业。完成后能让孩子为自己感到自豪,并且更加勤奋学习。如果这一阶段中,孩子在学习技能时失败没有感到成就感,又或者被父母过度保护,又或者成绩对比同龄人的小团体中很差劲,没有“占据一席之地”,渐渐会有陷入自卑情绪之中的可能。5.同一性VS角色混乱(11岁至青春期结束)“正在读高二的儿子,十分叛逆,总是挑衅大人,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主张和观点,会相对偏激。但有时候,你会觉得他说的话也有道理,同时又不得不担心他太过理想主义。事实上,儿子的生活态度十分散,并不积极,可他自己觉得无所谓。没有梦想的孩子,该怎么跟他说呢?”青少年时期到成年,这一过渡阶段,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热衷于“拉帮结派”,在学习上有小团体,在某种兴趣上也有小队伍,一起放学回家,一起打篮球,一起做作业等等。这是一种身份认同危机的考验的正常现象。因为孩子们会为了建立起在同龄人的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而不断努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度过这一阶段,孩子们会出现认知混乱及角色混乱的问题,出现性别认同危机,离家出走,患上精神疾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6.亲密感VS自我陶醉或孤独感(21至40岁)“部门里有一位30岁出头的公司职员。她很喜欢一个人的生活节奏,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很舒服,奈何逃不过父母的整天催婚,对她来说,恋爱关系很难持久,为他人付出和让步是一件非常消耗自身精力的事情。所以每段恋情总是不能超过3个月。最近看着身边朋友们个个都结了,又开始觉得自己落后了,着急了。是不是真的必须得结婚呢,真的很苦恼。”这一年龄段,遇上的三大烦心事,无外乎“工作”、“婚姻”和“生子”。最大的人生课题,必定是“畏惧亲密关系”。因为有亲密感的存在,在维持稳定持久关系的过程之中,会接纳他人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牺牲妥协。这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出现了“一个人也很好”的想法。其实,一个人呆久了,没有恋人,没有朋友,不参与人际交往,就没有共同生活,持续下去,人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陷入巨大的孤独之中。7.繁殖VS停滞(40至65岁)一把年纪了却一事无成,是什么滋味?房贷、车贷、赡养费、孩子的教育费等等,压力真的很大。不知不觉已经过了40岁。工作不如愿,没有积蓄,结婚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沦落到了这个地步,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地生活了,回头看,一件真正有成就感的事情都没有。见朋友觉得丢脸,也无法参加聚会。最害怕过年,亲朋好友询问“升职了吗”,“当初就该多要一个孩子”,“都可以准备退休了?为退休做准备了吧”,诸如此类。一位在这一阶段,也可以开始不用那么累,孩子也可以真的放手了,其实,真的能休息了吗?真的不用苦恼了吗?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要忙活的东西还多着呢。毕竟,像书中讲到的:“不关心下一代的成年人只会专注于自身,执着于与自己建立起亲密关系,却很难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像一座孤岛,体会不到发展和前进的意义。”8.自我整合VS绝望感(65岁以上)好像到了这一阶段,人好像也差不多了吧。剩下,只是自我整合了,接纳自己的人生,复盘自己认可的一生,然后怀念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回想起来,还是挺满足的,也没什么遗憾了,坦然面对死亡。如果,认为活着没希望了,同时畏惧死亡,这般使人陷入绝望,毕竟又少些人不接受自己上了年纪这件事。身体日渐不硬朗了,变得容易疲惫,甚至浑身疼痛,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太丑了。有时候会感叹,“没人理睬,也没什么成就,为过去的人生感到后悔”。每每听到哪个哪个朋友去世的消息,就会陷入虚无、害怕。加上身上各种病,更是抑郁了。人活到这岁数,保持开朗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做法,由衷地回馈自己、珍惜眼下的生活才是真。总结:唯有看透人一生的8个发展阶段,将人格、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理解得通透,何惧不能打破“内在危机”?何惧人生一路上的桩桩烦心事?《家庭心理百科》这本书,不仅有亲民的百科间题解答,比如:挑明了孩子咬手指甲、不想上学、挑食等日常问题的可能原因,还有讲解了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一直覆盖到青春期、中年及晚年。喜欢心理学的朋友们,可以去阅读一番,理论非常有深度。
上一篇文章: 遇到有暴力倾向的男子针锋相对不如以柔克刚 下一篇文章: 突然间低落,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