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渔夫载16个日军渡江,突然
年,黄昏的浙江衢江,陈根土正忙碌着,收拾着他的渔船上的渔获。船舱里,他的妻子点着火,为晚餐做准备。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远处隐约的枪声。
这突如其来的动静让陈根土不禁心头一紧,他迅速吩咐妻子扑灭火光,然后把渔船小心地靠向了岸边,躲藏在了一片隐蔽的角落。
不多久,一群疲惫不堪的士兵从江边的树林中涌了出来,他们的衣衫破烂,步履蹒跚。他们迫切地呼喊着:“有船吗?我们需要渡江!”原来,这些士兵是衢县的防线失守后,被迫撤退至衢江北岸。在与日军的殊死搏斗中,他们已经损失惨重,现在只剩下不到百人。面临着追兵的威胁,以及面前汹涌的大江,他们陷入了绝境之中。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一艘小船突然从对岸的水域驶了出来。这艘小船的船夫正是陈根土,他急切地向岸上的士兵们呼喊着:“快上船,我送你们过江!”然而,这艘小船的容量有限,每次只能渡运送十几名士兵。
数次往返之后,陈根土终于将大部分士兵平安送到了对岸。然而,在他回来准备最后一次渡送的时候,日军已经紧追不舍。
北岸的士兵们纷纷返回,勇敢地迎击敌人,陈根土毫不犹豫地划向岸边,不顾自己的疲惫和危险。
突然,一股剧痛传遍他的腿部,他被子弹击中了,鲜血顺着腿部流淌,染红了船板。北岸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知道他们的前景看似渺茫,但为了不让陈根土受到连累,他们毅然决定冲向敌人,并拉响了手榴弹。
在衢江的南岸,幸存的士兵们凝望着北岸,眼泪滑落,他们用鸣枪致敬的方式向北岸的战友们告别。这一悲壮的画面也深深地触动了陈根土,第一次让他真切地理解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
随着衢县沦陷,陈根土也无法再留下,于是他决定顺江而下,寻找新的避难之地。经过两天的航行,他们抵达了黄甲山。
然而,不久之后,日军南下,肆意烧杀抢掠,让他们再次无处可逃。他们感到无比的无助,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藏。
在一个晴朗的中午,陈根土正在船舱里打盹,突然,船身晃动,他被数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一群日本士兵盯上了他的船,要求他把他们送到安仁铺。
尽管他内心强烈地抗拒,但一看到妻子已经被吓得瑟瑟发抖,他决定暂时迁就敌人,以保全妻子的安全。
他安顿好妻子后,让这群敌人上了船。敌人对他依然保持高度戒备,用枪口盯着他,以防他耍花招。为了迷惑敌人,陈根土刻意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样子,点头哈腰对领队的敌人说:“您放心,在这片水域,没人比我更熟悉了。”江水湍急,他巧妙地绕过漩涡和礁石,展现出一种高超的船舶操控技巧,甚至赢得了一旁的日本士兵们的赞誉。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已经走到了生死的边缘。当渡船来到“牛角口”水域时,陈根土突然将船头撞向礁石,然后翻身跃入江中。渡船的船头瞬间被撞出一个大洞,江水开始疯狂地涌入。船上的日本士兵们目瞪口呆,看着船
的船头被撞出大洞,陈根土消失在江水中。不久后,这16名敌人便成了水下的“客人”。
过了一段时间,江面上的水波平静下来,陈根土露出了头颅,脸上挂着微笑。“兄弟们,我给你们报仇了。”他自语道,毫不掩饰地露出满足和自豪之情。
这段英勇事迹被记录在《衢县文史资料》中,虽然在当时并不为人熟知,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共同构筑起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在那个充满波澜壮阔的抗战年代,陈根土只是众多无名英雄之一。他们或许没有广为人知,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星星点点,点亮了抗战岁月的黑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书写了那段艰难岁月的英勇传奇。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构成了中国抗战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根土的故事,仅仅是众多英雄事迹之一。这些普通人在战火硝烟中,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宁,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
如今,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禁感到敬佩和感动。这些平凡的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了国土和家园。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前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承担起保卫家园的责任。在关键时刻,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书写出不平凡的传奇。国家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因为国家的兴亡,匹夫有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