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孩子突然自杀甚至不留遗书往往因为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本文章节:

01、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可能会突然自杀,令人震惊

02、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学会识别微笑型抑郁症

03、父母要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编辑

何日辉

发布

晴日心理

01、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可能会突然自杀,令人震惊

大众对抑郁症有着刻板印象,认为抑郁症患者都是郁郁寡欢、面带愁容、不爱说话的,如果病重时,往往连正常上学、工作、社交都进行不了。

当然,很多抑郁症患者确实有上面的情况。可是,抑郁症中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微笑型抑郁症”。

“微笑型抑郁症”并不是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指有的抑郁症患者看起来并不抑郁。相反,他们的言行举止看起来很正常,能上学或者工作,能跟人社交,甚至总是微笑,显得积极阳光。

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压抑,只是刻意隐藏了起来,不想被外人所知。所以,“微笑型抑郁症”又被称为“阳光抑郁症”。

正因为这部分患者掩饰得如此地好,与大众所理解的抑郁症有着极大的反差,他们身边的人往往根本不知道他们其实很痛苦。一旦他们决定实施自杀,身边的人难以提前防范,更来不及阻止,这导致“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成功率极高,悲剧很容易发生。

如果就连他们的父母等家人都不知道其内心痛苦的话,他们的自杀死讯还会给家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父母根本没法接受,“我的孩子那么开朗,怎么可能会自杀?!”

在外界看来,患者的死亡非常突然,令人震惊,很有可能引发极高的社会舆论,人们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再加上,不少自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故意“带节奏”,部分网友在误导下,容易产生各种“阴谋论”。

比如,在年发生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高中生小林突然在校内坠楼身亡,校方说是自杀,但其父母完全无法接受。因为小林没有被诊断过抑郁症,当天并无异常,还笑着跟母亲讨论暑假去哪玩。

在这过程中,学校的沟通工作也确实存在不足,导致很多人猜测小林是被害的,网上甚至出现了“因留学名额而得罪学校领导,受到迫害”的谣言。直到小林父母通过监控看到儿子自杀前曾疯狂自残,才逐渐接受了事实。

还有前不久同样发生在成都的“中学生在校自缢身亡”事件,初中生向某某突然在校内采取自杀的行为,同样令他的父母、老师、同学都感到非常震惊。

还有,有些网友认为抑郁症是“穷人的病”,调侃说“有钱就不会抑郁了”。但其实很多富有的明星、成功人士也深受抑郁症的折磨,甚至最终自杀身亡。比如张国荣、乔任梁、李玟。

尤其是李玟,今年7月,她的姐姐突然公布她的死讯,全网上下一时之间都无法接受。李玟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带着饱满的热情、阳光的笑容,出道那么多年一直勤恳工作,还总是给粉丝和后辈打气,给人带来不少的正能量,她怎么会得抑郁症?!

实际上,李玟就是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内心默默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只有她最亲近的极少部分人才知道她的病情。

02、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学会识别微笑型抑郁症

近几年不断出现青少年、公众人物突然自杀身亡的事例,“微笑型抑郁症”逐渐进入大众的认知:原来看起来坚强开朗的人,也有可能得了抑郁症。

可尽管如此,很多人并未掌握识别这一类患者的方法。再加上“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擅长伪装,如果他们想刻意隐瞒,哪怕是专业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医生都有可能识别不出来。

因为目前主流的精神科还停留在症状学诊断上,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都是依据现行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主要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下简称“DSM-5”),再对应患者呈现出的症状、表现,从而下相应的诊断。

即使“微笑型抑郁症”医院看精神科,但如果他们不是自愿求医的话,他们根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状态和想法,做心理量表也可能会故意作假。

而且,他们虽然心理压抑,但仍强迫自己正常学习、工作、交朋友,看起来社会功能完全正常、没受损害。光凭这一点,精神科大夫就很可能不会对他们下诊断。

而有些精神科医生、心理卫生从业人员所学过的知识里,可能并未提及“微笑型抑郁症”,他们对此缺乏意识,甚至会否定“微笑型抑郁症”的存在。

这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精神心理问题的辨别和诊断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也就是不能总以权威专家、教科书、发达国家所说的为准,而要“唯实”,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判断,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学习与提升。

更何况“微笑型抑郁症”的危害比典型的抑郁症要大得多,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非常有必要对这方面加强学习,真正为患者的心身健康负责。

比如,“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很可能会偷偷自残、自伤,通过这种方式快速释放心理压力。若在问诊中,就诊者的家属反映就诊者身上出现伤痕,甚至医生细心地发现了伤痕,这就需要高度警惕。

而且,“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白天戴着“假面具”生活,内心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他们夜深人静、独处时,往往才得以流露出真实的情绪。

这时,他们可能会痛哭、流泪。我们接诊过的青少年患者瑶瑶就有这种情况,白天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好学生,可经常晚上在被窝里哭得停不下来。

还有,有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是确诊过的。他们得了抑郁症后,一开始有着极强的求治愿望,对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都抱着极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走向康复。

但在反复就诊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病情的康复并不顺利,备受打击,甚至出现了认为自己康复无望的灾难化思维。这时,他们有可能会偷偷计划自杀。但家人、医生和护士都对自己密切陪护,他们很难找到机会。

于是,他们故意装得理性、积极,“反省”自己过去太钻牛角尖了,现在终于“想开了”,还总是面露笑容,说一些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他们身边的人大喜过望,以为患者终于好起来了,放松了陪护和警惕。患者就很容易趁着此时实施自杀,可能专业的医生、护士都会被蒙骗过去。

医院里就发生过这样的悲剧。有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认为孩子已经康复得很好了,家长听了之后很高兴。后来家长一时内急,暂时离开孩子上了个洗手间。没想到就这短短的几分钟,孩子就翻过走廊的栏杆往下跳,坠楼身亡。很明显,这孩子的“康复”其实是他装出来的。

我们还接诊过一个患者小虹,医院住院治疗期间,表现得非常好,还主动帮助医生开解其他患者,充当“医生小助手”的角色。

后来,她到我们这里来面诊的时候说,其实那都是装的,只是为了尽快出院,要骗倒医生护士一点都不难。而她在出院没多久后,虽然一开始看起来状态不错,还复学了,但很快就出现情绪波动,不得不再次休学。

所以,如果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发现患者突然变得非常开心、积极,看似病情好转,实则有可能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一定要多加留意。否则,如果病人突然发生悲剧,不仅其家人接受不了,医院,医生自己也可能无比内疚,形成一定的心理创伤。

03、父母要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既然有“微笑型抑郁症”的青少年往往不会主动袒露心声,更不会主动求医,那么为人父母者就不能将识别“微笑型抑郁症”的希望都寄托于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而要自己学习一些真正有效识别的知识。

如果真的很不幸,父母发现孩子真的有“微笑型抑郁症”,内心其实一直非常压抑,父母一定要及时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赶紧作出改变及提升,避免再对孩子造成更多的心理创伤。

比如,如果孩子偷偷自残、自伤,父母别一上来就指责孩子,而要意识到这是孩子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

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父母要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以及积极引导,与孩子深入交流,了解令他们痛苦的事情,并尽量引导孩子建立起积极的释压方式,逐步减少孩子自残、自伤出现的频率。

父母更要意识到,孩子为什么宁愿默默承受痛苦也不肯告诉父母?这极有可能是自己曾对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根本不想向父母表露出真实感受。

如果说得再深入一些,这部分父母甚至要觉察自己是否有人格异常。

我们在临床深度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有偏执型人格异常,或者强迫型人格异常。这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比如,偏执型人格异常的父母非常自以为是,总是一意孤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令孩子内心非常痛苦。

而强迫型人格异常的父母总是追求完美,对孩子非常严厉,容易要求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尽善尽美,孩子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后续会写文章进一步分析强迫型人格异常的特点,感兴趣的父母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6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